服務商已然是賺得盆滿缽滿,而後世那個靠著美國政策才能抵擋的思科,現在根本夠不到中國兩強的腳後跟。
個人手機、固定電話這類產品同樣好賣,與之相同的還有洗衣機、電視、空調、相機這類家電產品,價廉質優的產品襲擊全球市場,已經引起了諸多國家的警惕,甚至一個個關稅壁壘正在醞釀之中,如果不能突破復關這條路,大好的市場就要拱手讓人,這也是齊一鳴這麼關心復關談判的原因。
汽車、船舶、機械等產品大約還是不溫不火的樣子,倒是國產汽車已經慢慢將觸手深入了歐美國家,開始跟日產車真刀真槍地在中低端家用車市場拼了起來。日元一直保持升值趨勢,而國產車的價格優勢就顯露出來了,在很多老外看來,中國車與日本車差距不大,但中國車在外形設計方面更新潮一些。
一些第三世界國家,齊一鳴也鼓動各汽車公司積極深入,他是將國內的路線利用在了國外交易上面,這些汽車公司往往拿著難以拒絕的價格,去找那些國家的政府部門,讓他們採購公務車。當政府部門開的中國車奔跑在這些第三世界國家的公路上時,就很快會被當地人所認知,也帶動起民間買中國車的趨勢。
要想賺錢就不要怕苦怕累,中國的營銷代表們在東南亞、非洲、拉美等發展中國家穿行努力著,甚至忍受著水土不服、文化衝突和軍閥**政府勒索,為了就是賺更多的錢,讓國家更加富強。
各類機械產品畢竟底蘊還淺一些,與美國貨、歐洲貨、日本貨相比,還是有些令消費者懷疑。這些機械產品的買家跟普通的消費者當然不一樣,衝動消費的情況甚少發生,要的是口碑和質量,當然價格也在考慮之中,他們對於中國產品仍不信任,但指望會有幾個試用者用過之後,然後告訴他們中國機械到底好不好用。
也許現在的中國機械沒有德國造的那麼精細,但比起同時代的日本還是很有競爭力的。八十年代正是日本機械在掠奪美國和歐洲市場的時候,這個位面中基本上在幾乎任何一個生產領域,日本貨都遇到了中國貨的阻擊,令他們大為傷腦筋。
當然,雖然金額賣得沒有電子產品多,但量最大的還是各類輕工產品。最初制定全國工業現代化的藍圖時,有人曾經提出要建造一個如蘇聯般的重工業大國,也有人提出建立一個高科技大國,但齊一鳴都是付之一笑,並不在意。中國這個國家太大了,人口也太多了,所以搞什麼都要綜合著來。
見了那麼多重工業,造出了一堆的電腦、汽車、重工機械,沒有市場賣給誰?以現在齊一鳴著重扶植的國內幾大國企,都基本上是個溫飽狀態,絕對不是真的大富大貴。因為這些傳統工業的領域,十分難以打進去,如果你賣的是簡單的加工半成品,如鋼材、鋁錠一類的,還是很好賣,可是真的到了最終成品,光開拓市場,沒有十年之功,絕對站不住腳。那個時候全國工廠吃什麼喝什麼?
搞工業絕對不是幾個大領導拍拍腦袋拍拍胸脯就搞定的事情,更不是幾個小青年喊幾句四個現代化、做大做強就能搞成的。從技術難易到產品設計,進入市場後的營銷、品牌管理和培育,再到更大的層級,能夠產生的社會效應,都是當初齊一鳴需要做的考量。
那個時候齊一鳴就很明確自己要搞什麼樣的工業化國家,輕工業多點開花一片,重工業拳頭企業一點,產學研一體化,注重技術革新和產品換代。
中國龐大的人口,而且還需要進行多輪城鎮化程序,大量的勞動人口需要一個職業,而明顯重工業、高新產業不可能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只有大量的輕工產業,才能夠提供上億的工作崗位給勞動者,給他們提供工資和改變生活水平的機會。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興盛於人民生活水平有著絕對的正相關,有了工作才又收入。另外,關係到人們最基礎的衣食住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