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帝國和門格斯圖時代起,埃塞方就不顧當地複雜混亂的局勢,多次招標對歐加登地區實行油氣勘探,並初步認定該地CALUB和HILALA兩處分別可能蘊涵760億和400億立方米天然氣資源,自1972年以來已有數口氣井斷續生產;至於石油資源,包括此次受害的中原石油勘探局在內多家公司反覆勘探至今,仍不能確定該處是否富油及是否有經濟開採價值。
為吸引各國企業來此投資、開採,從而讓埃塞擺脫貧困帽子,該國制定了優厚的政策,包括前期勘探資料無償提供、勘探裝置進口免稅,甚至制定了勘探成本補償無地域限制(如在原定區塊未找到石油,勘探成本可攤入已找到石油地塊中)和極優惠的分配比例(根據有關法規,一旦發現了石油並投入生產,所產出的石油將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稱為成本石油,另一部分稱為利潤石油。成本石油是用於彌補石油公司的勘探和開發費用等前期投入,年產量少於2500萬桶,其產量的60%劃為成本石油,年產量在2500萬-5000萬桶的為50%,5000萬桶以上為40%,一直到完成成本彌補為止。利潤石油部分則根據日產量的不同,石油開發公司可獲得其中的30%-50%,其餘部分為埃塞石油公司所有)。
作為歷史上打過兩次大仗、甚至不久前還為確保這塊領土安全發動越境軍事行為的埃塞方,自然對在歐加登從事油氣勘探開發的真正風險一清二楚,但出於對經濟利益的渴求,他們有意無意地在招標中淡化這一因素。就在4月10日,血案發生前不到半個月,該國政府還向10家外國公司發放了歐加登B7、B8兩區塊的石油勘探標書,對恐怖襲擊隱患幾隻字未提。
中原油田勘探局已在當地11年
中原油田勘探局進入該國始於1996年卡盧布氣田“世行”專案,以550萬美元最低價中標;2004年在該專案進行沼澤地震施工作業時表現優異,被馬來西亞Petronas公司邀請,作為分包合作伙伴,參與該公司在歐加登盆地油氣開發的大包投標計劃。去年8月,Petronas公司成功中標,與中原油田勘探局的合作也進入實施階段。該專案預計投資19億美元,包括天然氣提煉工廠、通往鄰國吉布提港口的輸油管等大專案,因此集中在這一地域的“中原”隊伍多達5支,服務領域涉及地震、鑽井、固井、錄井、測井等多個專案,從這次死傷和被綁架人員的職務構成便可看出端倪(事發時現場有37箇中國人、120名當地僱員,分屬兩個作業隊)。
“中原”在非洲擁有44支各種工作隊,有著豐富的經驗和人脈,歐加登地區屬於高危、熱點地區並非秘密,相關資料即使在中國國內也不難查檢(這次血案發生後國內媒體在第一事件即能大量刊出相關背景資料便是例證),埃塞出兵索馬利亞造成更是幾個月前剛剛發生的事件,為何他們仍要冒這個險?
當然還是利益。2006年不完全統計,該局在非洲市場新籤合同額增加9000萬元,實現總收入1。57億美元,佔該局國際市場收入的半壁江山。該局在非洲的經營始於同樣存在熱點問題的蘇丹,雖歷經波折但一直沒出過大問題,因此在評估中只看利不看險、在彙報時只報喜不報憂,惟恐專案泡湯,白白飛走下金蛋的母雞,“志在必得”的副產品必然是“不惜代價”,當然,他們並未預料代價會如此慘重,但對專案風險評估工夫不到家、缺乏對風險的預判,該局是難辭其咎的。
事實上,西方各國早在40年代就開始覬覦歐加登油氣資源,1972年,美國Tennaco石油公司便率先在當地找到天然氣田並打了8口油井,但不久便退出,此後30多年裡,美、歐各主要石油巨頭對埃塞政府的招標態度保守、冷漠,2006年8月的招標(就是導致“中原”參與開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