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2/4頁)

我國曾是詩畫的國度。從詩經、楚辭開始到唐詩、詩詞、元曲都曾享譽世界。而詩詞是最能反映一個國家、民族審美能力的藝術新式之一。我們的古詩詞充滿了各種美:首先是結構美,五言、七言、對仗、賦比興的運用都充滿了結構美;然後是韻律美,甚至我們的古詩詞都是可以唱的;最為重要的還是意蘊美和人性美,無論是山水田園詩還是哲理詩都充滿了無盡的韻味美,寥寥數語,便可勾勒出一幅優美的圖景。寓情於景、寓理於景,便又可讓人從中感悟豐富的人生哲理、體會耐人尋味的人性美。而就畫而言,我們的國畫同樣令人歎為觀止,寥寥數筆,便可以勾勒出一個韻味無窮、意境悠遠的場景,其中,也包含了大量對人生哲理、人性的反思和謳歌的作品。詩畫又往往與書法相結合,我們的書法更是在世界上獨樹一幟,黑白、虛實之間透露出氣勢與靈性美,這是世界任何一個國家所無法比擬的。所以,與西方相比,我們更懂得欣賞抽象美、意境美和人性美,從審美和思維的層面來看,顯然這種抽象的、關注意境和人性的審美過程是更勝一籌的,而古代詩、書、畫的創作教育本身也就包含了美育的成分。

然而,遺憾的是,在西化的社會環境下我們的詩、書、畫正在衰落。現如今,有多少人在讀詩、又有多少人在寫詩?有多少人在欣賞書畫,又有多少人在創作書畫?詩意蕩然無存的表象背後所透露出的是競爭壓力所帶來的審美缺失和心靈空虛。從文化層面來說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極令人悲痛的事情,但我想從人們的生存狀態來說這才更是一件令人擔憂的事。

本來“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審美是人的天性。最典型的事例莫過於矇昧狀態的嬰兒對美醜不同的人的反映:在嬰兒面前站著一個面帶微笑的長得漂亮的人逗嬰兒,嬰兒會顯得很高興,但若站的是一個長得很醜,烏鴉見了都會掉眼淚的人逗嬰兒,嬰兒則會嚇得大哭。在一個風景愜意的環境裡孩子會顯得很自在,但如果在一個陰森的環境裡孩子同樣會被嚇得大哭。對於我們而言,也不乏這樣的體悟,遇到相貌好的人,無形中態度要好些,遇到相貌醜的人,態度總會要差一些;在一個風景宜人的地方,我們自然會心情愉悅,而在一個很骯髒的地方,我們自然會感到很不舒服。然而,遺憾的是,從我們的孩子來看,這種天性卻漸漸泯滅了,孩子這種天性泯滅所帶來的後果和苦果很多家長都深有感觸。為什麼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教育、越來越美醜不分,就是因審美缺失所造成的頹廢消極的人生態度和轉而沉迷於醜陋的事物而造成精神汙染所致。

懂不懂得審美直接關乎一個人的生活情調、人生態度、精神境界的塑造。懂審美的人往往能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更多的樂趣,感受到生活的溫暖和美好,從而形成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進而影響到其精神層面,從美好的事物和人性中使得自己的心靈得以進化和薰陶,從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塑造高尚的人格修養,創造幸福美滿的人生。不懂審美的人,則往往生活缺乏情趣,活得乏味、苦悶,從而形成怨天尤人、憤世嫉俗的消極人生態度,尤其是誤把醜當作美的人更會使得自己的精神遭受汙染,使得人格修養低下,心理陰暗。這也正是蔡元培先生把美育提高到教育的根本之原因所在。蔡元培先生是近代中國提倡美育的第一人,他是這樣解釋美育的:“人人都有感情,而並非都有偉大而高尚的行為,這是由於感情推動力的薄弱。要轉弱而為強,轉薄而為厚,有待於陶養。陶養的工具,為美的物件;陶養的作用,叫做美育。”從蔡先生對美育的解釋我們不難看出,美育的特點是以感情的激發、陶冶的方式打動人心,使人自覺地做出道德行為,而最終形成人格修養。 審美出問題,所導致的往往就是人格修養出問題。所以,從此層面來看審美的缺失不得不引起家長的高度重視,蔡元培先生當時甚至提出了“

最新小說: 你為什麼不打籃球? 雙職業,無限重置,閣下如何應對 第四天災:玩家對抗玩的就是真實 足球教練,我選擇國足 分身都是樂子人,他信了他信了! 全民巨魚求生:我能聽到巨魚心聲 綻放於冬 網遊三國:從南海開始,虎視天下 網遊:金色天賦用來打金怎麼樣? 求生試煉:從貓女開始進化 1984,我在公牛隊當老闆 斬神:纓子請自重,你別亂來呀! 傳說時代 我太想重生了 武道登神 大一實習,你跑去749收容怪物 撿到瘋批反派,我偷霸總錢養你 國運領主:領地1秒漲1兵 網遊之近戰弓箭手 電競風運起,賽場初亮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