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2/4頁)

為什麼不去當詩人的感嘆嗎?孩子之所以不能超越得失,走向“狂”與“狷”的兩極,很多時候就是因為父母太在乎得失了,老是按自己設定的路去讓孩子走。孩子無形當中就會認為父母要求達到的目標實現了就是英雄、達不到在父母眼中就一文不值的錯誤認識,這樣一來,就會不斷的去追求成功這一極,成功後又去追求更大的成功,一旦失敗就又走向消極頹廢這一極。在錯誤的得失觀的引導下,孩子眼裡面看不到其它,也不可能形成“中庸”的智慧。我們不能再把得失觀念傳達給孩子。孩子只有明白了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道理,才會超越得失,避免在成功與失敗的計較中走向偏執,也才能走向“中和”。

總而言之,“中庸教育”就是要教會孩子形成把握兩極尋求平衡的思維方式和為人處事的智慧,孩子有此智慧,必將終身受益無窮。

十六、自省教育

儒家很重視自省。我們最熟悉的是曾子的“五日三省吾身”這句話。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我每天反思三個事情:為別人做事是否盡心盡力?與朋友交往是否言而有信?老師教我做人做事的道理,我踐行了嗎?在這裡,曾子看似只提到了三件事,可能夠堅持做到每天反思這三件事離聖人的境界也就不遠了。曾子所要告訴我們的是一種自省的意識,也到不一定侷限於反思這三件事。事實上,人們的一切言行舉止皆需反思。如果我們的孩子能夠從小就形成自省的習慣又何愁不成氣候。

為什麼需要反思?

其一:因為是人都難免會犯錯,只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才能改正錯誤。早在《左傳》中就有:“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的說法,此句後世演變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的俗語。儒家顯然也看到了這一點,因此,儒家把道德修養的過程看作是一個不斷認識錯誤、改正錯誤的過程。正如孔子所言:“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就連他自己本人也承認自己曾犯有過錯,並認為,過錯被別人發現,是自己的幸運。他還說:“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君子的過錯,就好比日月之蝕,人人都看得到,但只是一時短暫的現象,不會影響日月的光輝;君子改過後,仍然會受到人們敬仰。而“小人之過也必文”,即文過飾非,用花言巧語來掩蓋自己的過錯。所以孔子強調:“過則勿憚改”、“過而不改,是為過矣” 。犯了過錯,不要怕改正。只有明知犯了錯還死不悔改,這才是大錯特錯。

其二:不懂得反思,認識不到自己錯誤的人,還往往習慣於把錯誤的責任硬推給別人,聽不進別人的意見。正如孔子所言:“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凡事首先從自己來做出要求,小人則凡事首先從別人來做出要求。從自己做出要求本身就包含了反思自己存在的問題這一層意思。不懂得反思自己問題的人往往又會變成孔子所說的“遷怒他人的人”和“貳過”之人。這種人總是覺得全世界都欠他點什麼,上帝怎麼如此對他不公平,總是怨天尤人,自己這麼高的水平怎麼就沒人瞭解?怎麼跟這麼一群傻瓜合作?動不動就指責別人。這種人的結局就是孤家寡人一個,然後又一錯再錯。所以,儒家特別強調“求諸己”,將其作為一個人為人處事應採取的基本態度。即使表面上看來自己吃了點虧,也不應該在乎。具體好處孟子也做出瞭解釋:“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自己愛別人卻得不到別人的親愛,就要反省自己在仁愛方面是否做得很好了;管理人事達不到預想的效果,就要反省自己是否足夠明智;待人以禮卻得不到別人同樣的回報,就要反省自己是否足夠敬了。凡事得不到應有的回報,都從自己方面找原因,自己

最新小說: 你為什麼不打籃球? 雙職業,無限重置,閣下如何應對 第四天災:玩家對抗玩的就是真實 足球教練,我選擇國足 分身都是樂子人,他信了他信了! 全民巨魚求生:我能聽到巨魚心聲 綻放於冬 網遊三國:從南海開始,虎視天下 網遊:金色天賦用來打金怎麼樣? 求生試煉:從貓女開始進化 1984,我在公牛隊當老闆 斬神:纓子請自重,你別亂來呀! 傳說時代 我太想重生了 武道登神 大一實習,你跑去749收容怪物 撿到瘋批反派,我偷霸總錢養你 國運領主:領地1秒漲1兵 網遊之近戰弓箭手 電競風運起,賽場初亮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