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在何處?答案不言自明。吐蕃人收縮防守,將主力大軍擺在了邏些城的周邊。
這麼做的壞處便是,周圍的城池或者會被唐軍攻佔下來,但這麼做的好處便是,首先可確保都城極其左近繁華地區的安全。對吐蕃國而言,核心地區便是邏些城周邊的地帶,百姓聚集於此,物產也集中於此。而周邊的外圍地區都是些戈壁沙漠雪山峽谷,居住的人都很少。若以長久而論,這些地方的得失於戰略意義上或許受損,但在實際實力上並未受到太大的影響。
而且,隨著唐軍的滲入,唐軍的後勤補給和兵力也逐漸的消耗,若唐軍及時撤退便罷,若是當真有多餘的想法,那麼在邏些城周邊的戰鬥才是真正吐蕃人發力的時候。
以劍南軍為例,王源率軍出征時有劍南軍的五萬大軍,加上南詔國的一萬蠻兵,再加上贛南西道拼湊的一萬兵馬,兵力達七萬之眾。而現在,王源所能用於作戰的兵力僅僅只剩下了五萬人。這五萬人還包括了近六千輕傷計程車兵,勉強能夠隨軍作戰的。
同理,雖然楊國忠的信上沒具體說明,王源也還是能對其他兩路兵馬的概況做出大致的估計。北路河西隴右兩軍總數只有六萬人出征,說在石堡城大破八萬吐蕃北境主力,以六萬對八萬,就算勝了恐怕也要付出巨大的代價。以最好的預測來估算,這六萬人估計也就剩下四萬能戰之兵,那已經算是勝的非常漂亮了。而吐蕃的八萬人如果損失了一半,那便算是一場徹底的大敗。西路軍恐怕情形更為糟糕,安西軍所攻擊的路線更遠,要先攻下大勃律國,之後才能向著吐蕃國攻擊。這一路足有**百里之遙,在高原荒野上和吐蕃人作戰,其艱苦可想而知。如此遠的距離,補給肯定是跟不上了,兵力的損耗也一定巨大。相比較而言,倒是自己的劍南軍的狀況要比他們好的多。
如今楊國忠說,西路軍和北路軍都已經被玄宗下旨挺進邏些城,他們的兵力已經大大的不足,再加上補給線的遙不可及。外加上邏些城周圍的吐蕃重兵集結,這一切都將是一個極為險惡的局勢。如此冒然挺進邏些城周邊地區,恐要遭受滅頂之災。這才是王源所擔心的。
對敵作戰,你若將對手看的太愚蠢,那便是你自己的愚蠢。王源一向在戰事上小心謹慎,做到事無鉅細絲毫不漏。能智取的絕不硬拼,能算計的絕不偷懶。吐蕃人也許確實在軍法軍陣和計謀上有所不如,但他們絕非是傻子。他們也是人,他們也有腦子,吐蕃士兵的戰鬥力也並不比大唐兵馬差。況且這還是在他們的國度進行戰鬥。
王源並不覺得自己是杞人憂天,戰局的分析是極為重要的,推演戰事的程序也是一名為將者必須要掌握的本事。長安城中的那些人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他們也並不在戰局之內,做出錯誤的判斷也情有可原。但作為領軍征戰的將帥,如果也一樣的錯誤估計形勢的話,迎接他的只能是一敗塗地,身死名裂了。
目前的局勢,王源覺得有必要馬上提醒另外兩路兵馬小心在意,萬不能輕躁冒進。所謂的奪首功之爭在王源看來就是個笑話。楊國忠對局勢不明,所以才說出那些話來,對王源而言,他的這些話王源一個字也沒進到心裡去。吐蕃國若是這麼容易便被滅了,那他還如何存於世數百年之久?雄主李世民在位時坐擁雄兵百萬,但都需要用和親之策安撫吐蕃,僅憑這三路二十萬兵便想滅國,恐怕是痴人說夢了。
王源思慮片刻,立刻提筆寫下兩份書信,選了精明計程車兵去送信。這封書信是寫給高仙芝和哥舒翰的。按照楊國忠的信件時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