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日子,朝廷完全陷入了癱瘓之中,眼看就要天下間烽火四起的時候,英國公,魏國公終於帶著僅剩的官員入宮和地方上八成以上官員連署得奏章進宮了。
皇帝是要報仇,還是要大明江山?
風暴戛然而止,一道道明發天下的諭旨卻將整個大明的天都快翻了過來。
皇帝重組了內閣,以後的首輔不再是可以一直當道退休致仕了,一任四年,兩屆為最高時限。最重要的是,皇帝有權任免首輔和閣臣,並剝奪了內閣兵部的大部分權利,卻重組了五軍都督府。
文官不再有凌駕於武將之上的權利,錢糧後勤也被收歸了無軍都督府。五軍都督府府掌控的軍權,皇帝自己坐上的五軍都督府大都督的位置,而且以後永為定例。如此將軍權收回的舉措,標誌這文官百年來的努力毀於一旦。這次卻出奇的安靜,沒又一個文官再敢言聲。
有了軍隊就有了底氣,隨著正德皇帝開始從英國公和魏國公手上接過兵權,一道道關於科舉改制,從此加入實學,算學的提議也被拿了出來。而且通往內閣寶座的途徑也不再是館臣詞臣,而是從親民官中來,特別是一些比較複雜,或者偏遠地區的親民官。
御史臺被再一次被拔高,卻不能再待在京城內,專門找皇帝刷聲望博出位了。一項項考級,逼得御史們不得不站在百官的對立面。朱厚照更是拿出了一個內閣席位,來引誘天下御史,然後御史只在內部遷轉,不再與別的文官衙門發生交際。
這是正德皇帝將天下文官一分為二的陰謀,一群新近的御史紛紛反對,卻連宮門都進不了。
如果是從前,正德皇帝還會體恤一二的話,現在這群鬧事的御史,卻被馬上剝奪了官衣,永不敘用。
皇帝忍這群傢伙忍了很久了!
皇帝這頭打壓文臣,那頭也沒忘記武將們。
太祖,太宗以及列位先帝封賞的功臣皇帝不敢不認,卻弄了一個職權分離,你說你是世襲千戶,好吧!朝廷認下了,但你要帶兵掌權,可以,先透過考試再說,拉不開弓,騎不得馬,不識字,連兵書都沒讀過,你可以拿份俸祿回家待著,別出來晃悠!
什麼?你不會,還不想閒著?可以啊!正德皇帝為了振軍經武,辦了大明皇家講武堂,裡面有王陽明這樣的大儒,也有英國公這樣的家學淵源的老將講課,有世授官職的可以面試入學,只要能畢業就行!
大明正德十七年,整個天下沸沸揚揚,一點都不平靜。天下熙熙攘攘,眼看就要亂起來的時候,正德皇帝和天下群臣的“約法三章”被鑄成銅柱,擺在了皇宮的門前。
第一根銅柱上就只有一句話——大明太祖,驅除韃伮,在興中華,得國以正,功莫大焉!得天之命,違命者死。
。。。。
十二根銅柱可以屹立千年,三根代表和皇室的權利,三根代表官員士紳的權利,三根代表百姓的權利,還有三根卻代表封臣和番國的權利。
銅柱一出,代表著正德皇帝向天下人表示不再深究的意圖。
這是文武百官博弈的結果,因為不這樣,因為連英國公和魏國公都已經開始不安了,沒有了兩位的支援,正德皇帝也不得不妥協。
百官們安心了,百姓們高興了,將士們有了前所未有的的出路和封賞,武將們失去的躺在家裡喝兵血的機會,卻有了封妻廕子,裂土開疆的未來。
天下議論如潮,卻沒人在敢跟皇帝說不,只是紛紛亂亂沒有好幾年肯定沒玩沒了。
但這些都不關了塵的事情,那是正德皇帝朱厚照該頭疼的事情。
了塵跑到了正在開建的皇家講武堂找到了鬱悶之中的王陽明喝酒。
講武堂會是天下將官誕生,軍官培養的所在。也是天子用來考察將領,提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