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是被文章中所蘊含的胸懷,而感到震驚。
古時候求學問的人一定有老師。
所謂老師,就是(用來)傳授道理、授與專業知識、解答疑難問題的人。
人不是生下來就懂道理的,誰能夠沒有疑難問題呢?有疑難問題卻不跟老師請教,那些成為疑難的問題便終究不會解決了。
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來比我早,我跟隨他,以他為師;出生在我後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學習。
我學習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還是在我之後呢?因此,不論地位高還是低,不論年齡大還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老師也就在那裡。
唉!從師學習的傳統不被繼承已經很久了,要人們沒有疑難問題是很困難的了!
古時候的聖人,超出一般人夠遠了,尚且跟從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不如聖人也夠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辱。
因此,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蠢。
聖人的所以成為聖人,愚人的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由於這個原因吧?
人們愛自己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們;對於自己呢,卻不肯從師學習,這真糊塗了。
那些兒童們的老師,是教給兒童們讀書和學習書中文句的,不是我所說的那種傳授道理、解釋疑難問題的老師。
不懂得書中的文句就從師學習,疑難問題不得解釋,卻不向老師請教,小事學習,大事反而丟棄,我看不出他們明白道理的地方。
巫醫、樂師、各種工匠,不把相互學習當作難為情。
讀書做官的這類人,一聽到有人以“老師”、“學生”相稱,就許多人聚集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麼這樣,他們就說:“他和他年紀差不多,學問也差不多。稱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羞恥,稱官位高的人為老師,就近於拍馬。”
唉!從師學習的傳統不能恢復,從這裡可以知道了。
巫醫、音樂師和工匠,是所謂上層人士看不起的,現在那些“上層人士”的明智程度竟然反而不及這些人,豈不是可以奇怪的麼!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
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
郯子這些人,他們的品德才能並不如孔子。
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那一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
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及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後,技能業務各有鑽研與擅長,不過這樣罷了。
渭城的三位先生,愛好學習,六經的經文和傳注全都學了,不被時俗拘束,來向我學習。我讚許他能實行古代的從師之道,寫這篇《師說》來贈給他。
第578章:豐盛
楊晨今日,到了陳家大院之後,先是揮毫潑墨,寫下了能動天下龍氣的十思疏,使世間之中的萬國千朝都暗中派遣高手,前往此地。
此時,楊晨更是張口吐出一篇錦繡文章,師說。
陳夫子藉著還沒有收拾起來的筆墨紙硯,隨著當世聖賢楊晨的唸誦,立即奮筆疾書,把這一篇文章,都逐字逐句的寫到了紙張上面。
雖然不是楊晨的手稿原章,但是卻是出現在這個世界上面的第一份手稿,仍是十分的珍貴,落筆完成之後,便有著點點的才氣,從空中瀰漫出來,朝著紙張上面匯聚而來,有著靈光瑩瑩,閃耀著文道聖光。
這是一篇寫師父的文章,傳道授業解惑也,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振聾發聵,令人深省。
道盡了師父這個職業的真正的意義,師父並不一定要高高在上,也是可以和自己的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