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至李靖攻克洛陽之後,又率領了李存孝、馬超、太史慈、羅藝、花木蘭、關勝、秦良玉等人提兵十萬冒著凜冽的北風進入了青州,屯兵泰山郡、濟南國等地,與唐軍相互對峙。
就在半月之前,關羽率部南下許昌參戰,又分給了孫武、養由基三萬人馬,命二人提前進入青州輔佐李靖。
就這樣,參戰雙方的兵力架構已經組成,大戰一觸即發。
到底是唐魏奮起反擊,扭轉不利的局面,還是漢軍一戰定乾坤,將唐軍逐出青州,成敗皆繫於青州大戰的最終結果。
(Ps:今天和昨天一樣,還是隻能一更,伯父於昨日因病辭世,享年75歲,這兩天比較忙。反正解釋不解釋都會有人罵,還是向兄弟們說一聲吧。
其次,由於這本書的出場人物太多,幾個戰場同時展開,在切換地圖的時候最難寫。因為相隔一兩個月,前面那個戰場的劇情已經忘的差不多了。不只是讀者,作者也一樣。
所以,把人物羅列一遍不是為了水,而是為了重溫一下這個戰場的大概,敘述一下局勢和人物,起個承上啟下的作用。因為不可能漢魏在中原殺的血肉橫飛,青州戰場都在作壁上觀,矇頭大睡。
隨著字數越來越多,前面的劇情千絲萬縷,後面的劇情越來越難寫;譬如部分醬油的武將,到底是活著還是死了?這些都需要梳理回憶,所以大大影響了碼字速度。
尤其是這本出場人物以千計的小說,收尾難度實在出乎作者的想象,速度怕是再也無法提起來了,劍客能保證的就是一定會善始善終的完結。)(未完待續。)
一千三百八十一 遷都之爭
金陵,乾陽宮,太極殿。
聽聞天子又要御駕親征,滿朝文武無不肅然起敬,心中的欽佩之情更添幾分,一個個將身板站的筆直。
自劉辯定都金陵,重整山河以來,幾乎每年都要御駕親征,從淮南到青州,從中原到巴蜀,從荊襄到河北,從渤海到南疆,普天之下,四海之濱,幾乎到處都留下了劉辯的腳步。
擁有這樣一個兢兢業業,身先士卒,不辭辛苦的皇帝,作為臣子,又有什麼理由怠慢,又有什麼理由抱怨?
劉辯也感受到了朝堂上熱血澎湃的氣氛,當下將身板站的筆直,朗聲道:“唐魏狼狽為奸,在青州雲集了將近五十萬大軍,侵我土地,掠我河山。朕身為天子,當禦敵於國門之外,朕決定明日清晨乘坐大船順江而下,由海上重返青州,坐鎮指揮,爭取重創唐寇,一舉收復冀、幽二州。”
滿朝文武都知道劉辯的性格,向來都是一言九鼎,說一不二,唯有在立後的時候遷就了臣子們一次,其他時候從來都是言出如山,金科玉律。
而在御駕親征這件事上,劉辯已經習慣性的一年一次,根本容不得臣子勸阻,所以滿朝文武也就不再勸諫,齊刷刷的作揖施禮:“臣等恭祝陛下旗開得勝,所向披靡!”
群臣施禮完畢,忽有一人大步出列,懷抱笏板啟奏:“陛下御駕親征青州定能讓將士們備受鼓舞,三軍用命。但俗話說凡事再一再二不再三,陛下已經由海上往返青州多次,臣唯恐唐軍注意到陛下這個習慣,做出針對性安排,在路途之中設伏,陷陛下於險境之中。因此臣認為陛下應該改變思路,由陸路前往青州。”
劉辯舉目望去,說話之人正是兵部侍郎張良,便淡然一笑:“朕亦知道子方向來謹慎,這樣考慮也是為了朕著想。但大海茫茫,唐軍即便能夠猜到朕要由海路前往青州,又怎知朕何時動身,從哪裡登陸?”
“陛下乃是萬金之軀,不怕一萬就怕萬一,所以最好還是不要輕易冒險。”張良長揖到地,苦苦勸諫。
劉辯頷首道:“朕心中自有計較,子方不必多言,你只需回家收拾行囊,做好隨行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