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鞘魷呂礎�
趙無恤當然不會一次性把肚子裡的東西掏空給他,而是一次一點,循序漸進。等計僑吸收完畢併發揚光大,中國的數學水平應該能縮短數百年的發展歷程吧?
而且,用後世的話來說,數學還是一切自然科學,乃至一切精密技術的基礎。趙無恤對數科的推動,也許能產生一系列的後續反應,時間越早,發酵後產生的影響就越大!
因為,現在可是春秋,諸子百家的萌芽期,中國的哲學、科學尚在孕育中,可塑性極強。
想到這點,趙無恤覺得自己撬便宜老爹牆角的行為頓時變得高尚無私起來……
作為下宮的首席計吏,計僑對周邊鄉邑每一塊田地、集市都瞭如指掌。
他介紹說,凡國野之道,十里有廬,廬有飲食,可以讓行人喝水歇腳。成邑距離下宮三十多里,這一路過去,過了第二個廬舍後,則從官道岔入了較細的野道,只能容一輛駟馬戰車行駛。
“小君子,從這兒開始,就進入成邑地界了。”
趙無恤點了點頭,舉目望去,野道兩側是大片已經收割完畢的黍稻之田。
穿越後,趙無恤就發現,現在的氣候比後世暖和多了,而且雨水溼潤,人口較少,天朝百萬人口的地方,現在可能一萬不到。地方上的山林、草澤也沒有得到足夠的開發,所以在後世乾旱的山西,此時偶爾還能見到灌水的稻田,當然,還是以耐旱的粟田居多。
不過今年的年景不好,四季都遭了災,而且成邑鄉山多地少,幾乎沒有修建任何水利工程,畝產低得驚人。
地勢慢慢爬高,上坡道上有零星的枸杞從,粗衣陋服,衣不曳地的在野氓民在採摘今年最後一批果實,正如詩言:涉彼北山,言採其杞。的確是像姐姐季嬴所說,路人面有菜色,見到趙無恤一行旌旗招展的車隊,他們都慌忙讓到田埂裡拜倒叩首。
也有零星幾個帶劍的國人站在路邊朝無恤拱手行禮,他們是前往都城新田的成邑旅人,在聽說趙無恤要去成邑上任後,面面相覷,神情古怪,卻也沒說什麼。
在計僑講述下,趙無恤還了解到,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六鄉六遂。可到了春秋時,情況有了一些變化,晉國從獻公時開始設定縣制,經過一百五十多年發展,縣反倒成了最基本的地理單元。
所以目前晉國的地方行政區劃是這樣的:五家為鄰、五鄰為裡、四里為鄉(又稱鄉邑,百戶之邑),五鄉為邑(又稱中邑,千室之邑),五邑為縣。
當然,這也是理想數字,實際哪有這麼規整。絳縣治下,共有六個邑,分別被六卿把持;成邑則是趙氏下宮邑治下的一小鄉,共有七個裡,戶三百七十,口二千二百餘。
(鄰、裡、鄉、邑、縣)分別設鄰長、里胥、鄉宰、邑大夫、縣大夫。
這裡果然比下宮左近要貧瘠不少啊,趙無恤看著遠處黑乎乎的石頭山,若有所思。
計僑則有些奇怪地說道:“在僑想來,主上帶上那麼多的牛馬,大概是想用近年來在晉魯開始出現的犁來耕地。但僑不解的是,主上為何要將下宮的麥種幾乎都收集帶來了,在成邑這種乾旱貧瘠的地方,想要增加收成,只有多種粟才行得通啊。”
無恤聽後默然,小麥從西亞傳入中國不知道是什麼時代,但至少在周穆王西遊時,沿途的西戎部落已經紛紛向他進獻小麥了。
商、周時期,小麥在人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還遠不如粟(後世的小米),在宗廟祭祀的時候,以粟為尊貴之物,小麥則只有想換換口味的貴族偶爾吃一吃。中原到現在還沒有發明磨,小麥粒蒸煮的味道無恤實在是不敢恭維。
而且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計僑對小麥在後世的地位不瞭解,所以不重視也不奇怪。沒人想得到,僅僅再過上三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