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家庭會開墾荒田,有手藝的自然會繼承祖業,沒有手藝不願種田的可以販賣貨物,各行各業都急缺人手,根本不愁誰會餓死,反正臺灣府不歧視任何行業,大家完全可以憑藉雙手去養活自己。
而百姓中破天荒的出現很多大官,在這時代絕對是光宗耀祖的大喜事,以至於十幾個聚集區的十數萬百姓,被感激流涕的老輩們率領,開始轟轟烈烈,類似八仙過海似地大開荒運動,開荒田,造漁船,開鹽場,挖煤挖礦,種植桑葚,茶樹,女人們種田養蠶,圈養牲畜,結合本村子附近的地形地貌,開始為了將來的美好生活而努力奮戰。
張灝要做到的就是牢牢把持軍權和民政,培養大量官吏維持地方治安和收繳稅賦,永遠不要低估老百姓的智慧和創造力,漢人幾千年的農耕文明,一經爆發,短短一年的時間,臺南就大有成為魚米之鄉的架勢。
亂世出英雄,很多從百姓中脫穎而出的人才被推舉而出,擔任各級官吏或是衙役,他們都必須經過洗腦和初級文化的簡單教育,而作為基層權利頗大的村長,則要由國公府親自頒發象徵權利的檀木權杖,和一個非常隆重莊嚴,甚至帶有神聖感覺的宣誓儀式,賜以村長們獨一無二的榮耀和體面,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合法地位,惹得無數百姓對英國公張家死心塌地,培養出一大批新貴階層,因此張灝對於下面的掌控力大增。
成立獨特的監察系統,法院和行政官衙,張灝採取三權分立的作法,使得各級官吏相互制衡,設立鄉鎮一級的長老議會監督官吏,推進人人平等的理念,用意是解放大量的勞動力,畢竟婦女能頂半邊天嘛,缺少人口時必須如此。
而國公府則是至高無上的**王國,用各種宣傳手段,促使全民增加對張家的忠誠和依賴,當然上頭還得加上大明皇帝,而張家則是皇帝任命的唯一合法貴族。
為了消除隱患,張灝很快推出一個土著傀儡為國王,並選派三百人的土著朝貢使團,帶著大批的土特產,經海路趕赴京城,向大明天子朝貢和取得合法地位,而張灝則是漢人港口的水師提督,保護偷渡而來的漢人流民,並和國王大人有著極為親密信賴的私人交往。
經過各地實際考察和判斷,張灝竟然得出只要人口達到一百萬人,就能完全自給自足的結論,假如人口達到二百多萬,輔以各式戰船和火炮,稱霸東南亞都能因此而變得輕而易舉,要知道,被稱為海洋馬車伕的荷蘭,不過人口一百八十萬,而後世的日不落帝國,人口也不過五百萬而已。
經營海島需要時間,層不出窮的事件使得兵力捉襟見肘,而資金的匱乏嚴重製約人口的膨脹,吃飯問題更是當務之急。
結合本地稻種和倭國水稻,又種植中原的各地稻種和南亞的稻種,雖然不會什麼改良,但還是可以試驗出最適合臺灣氣候的良種,雖說缺少化肥無法提升畝產,但臺南水源充沛土地肥沃,一年可以兩熟,修建堤壩灌溉出上萬畝的水田,大量採取水利耕種模式,二年後就能足以養活二十多萬百姓。
各種懸賞由國公府釋出,其中涵蓋張灝能想象出的所有發明,三千名有一技之長的工匠被招募到中華大學,組成團隊進行研發,連續制定出專利法等相對簡陋的律法,在保障個人利益的前提下,徹底解決敝帚自珍的民族習慣。
所有十六歲以下的孩子不分男女採取免費教育,其中十二歲以下的孩子在遍佈臺南的五十所小學中讀書,十二歲以上的孩子,則統一按性別在十所中學裡唸書。
初期各種條件極其簡陋,但唯有一樁好處,那就是可以用糧食布料等日常物資代替俸祿,張家數百名下人搖身一變,統統成了最令人羨慕的教師和文職官吏。
土地所有權歸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