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回報曰:匈奴右賢王率眾據守高闕,高闕城堅難下,非人力所能攻取!又逢濟北王興居謀逆,懿候不得不收兵南歸,那一次事在太宗孝文皇帝六年,距今二十有四載!自那後,中國再未有人能親眼目睹高闕!”
劉徹點點頭。
高闕要塞,在這個時代,始終是漢室君臣研究和關心的重點。
因為,那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傑作,是戰國時期趙國所能擴張到的極限。
李牧曾經在那裡遙望河西走廊,蒙恬也曾揚鞭於彼。
同時高闕要塞還是扼守北河的關鍵要隘。
北河這個名詞,在後世已經鮮有人知曉了。
但在現在,以及未來數百年,都是中原文明想要經營河套必須關注的一個地名。
眾所周知,河套,是由黃河千百萬年的沖刷而形成的一個平原。
黃河在此地,繞出一個幾字形的彎道。
而通常,當平原河流彎曲到一定程度時,自然的力量,會在曲流河段的凸出兩端,沖刷出一條徑直的新河道。
在地理學上,這叫裁彎取直。
河道裁彎取直,自然就會生成一條新的河道。
但是,舊河道,並不會廢棄。
有時候,當水流量大的時候,新舊兩條河道,會共存在一起,並用一段時間。
也有的時候,原來的舊河道,會重新成為主幹道,而新河道變成支流。
只有隨著時間流逝,舊河道的流量減少,漸漸乾涸,新河道才會確立。
而北河,就是黃河在河套平原的那條舊道的名字。
現在的北河,依然是那條能主宰河套命運和規劃黃河流向的主要河道,有時候甚至會將新河道擠成支流。
直至酈道元著《水經注》時,北河依然是河套平原最重要的河道。
歷來的戰爭,都是誰控制了高闕,誰就控制了北河,誰控制了北河,誰就可能控制河套。
歷史上,衛青收復河套,史書記載,其攻擊路線就是絕梓嶺,梁北河,東經高闕南。
匈奴人當然不甘心失敗。
於是,在元朔四年,漢匈圍繞高闕要塞,爆發一場不亞於漠北決戰規模的大戰。
匈奴右賢王將十萬騎與衛青戰於高闕。
結果是衛青大勝,從此,匈奴再也不敢望河套。
而高闕要塞,對於後世也有重大的意義。
因為,確定了高闕要塞的方位,就能確定趙長城的界限,確定了趙長城的界限,就能確定秦長城的走向。
為此,史學家寫的論文和著作堆起來,能塞滿一間房子。
但,依然沒有人能確定,高闕的真實可靠位置。
只能透過線索去推斷,大體在某個位置。
而在現在,漢家君臣都知道,高闕在陽山。
是與秦始皇的陰山防線一起構成了當年秦長城遮蔽胡騎的主要防禦體系。
陰山在河南,而陽山在河北。
史載,蒙恬築長城,衍袤萬餘里,渡河據陽山。
自二十四年前灌嬰北伐,到今天,漢室君臣沒有不想將高闕要塞重新收復的。
劉徹看著周亞夫,看著義縱,再看著薄世,以及那些將軍們,說道:“朕已經決定,開始規劃河套戰役!”
“戰役的第一階段任務,就是收復趙武靈王之高闕要塞,梁北河而望陰山!”劉徹將拳頭重重的打在了地圖上那個被明確標註了位置的高闕。
“帶兵作戰,撅師萬里,此皆卿等之長!”劉徹看著群臣們下令:“朕給諸位十天時間!十天後,朕要見到初步的高闕戰役計劃!”
“此事,就交給丞相領頭!”劉徹分佈任務:“車騎將軍為副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