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這個民主的真正奧秘還有許多弊端,要取悅選民,還有數黨掣肘,那麼就不敢做事,或者做事拖拉。甚至為了拉選票,募選舉資金,成為權貴與利益集團的代言人,與全民參政有屁的關係?
就是這種利弊參半的制度現在也不能執行,首先精英集團的反對,可以想像一旦執行下,會引起多少反響,那後果簡直不堪設想。
其次百姓還沒那思想覺悟,更沒有選舉所必備的交通條件,更無法保障選舉的透明度。
因此還回到原路上。
王欽若宋九是知道的,不過進入政壇後,也不大相信史書評價了,那是士大夫寫的,肯定站在了士大夫的角度,因此讓王欽若自然地發展,並沒有干涉他的成長道路。
這次在蘇州聽到王欽若訊息後,宋九便開始了反思,為何?
難道後來寇準就做對了,整天將澶淵之功掛在嘴上念,置皇帝於何地?
況且現在寇準就展現出那麼多缺點,整是一個有頭腦的中二青年。
最後才想清楚原因,那就是權利。
除了少數被五分收買下去的漢奸以及被洗腦的公知,若對外時,大多數肯定會熱愛這個國家。但在一國之內,又會熱愛自己的家鄉。但在一家之內,又會熱愛自己的親人兄弟。這是群體動物的自然生存反應。
若是制度還是如此,那麼皇帝如何治理天下,隨著制度完善,想趙恆騎著馬亂跑,那是不可能了,不出去便罷,一出去無數侍衛開道,根本就看不到百姓的真實生活。因此他只能聽身邊的人講。
所以作為皇帝的手臂無外乎便是四種人,一是文臣,二是武將,三是外戚,四是太監與寵妃。
在宋朝太監與外戚漸漸失去作用了,因此爭來爭去,便是文臣與武將之爭。
武將在趙匡義打壓下也沒有話語權了,於是便成了文臣一枝獨大,但他們上面還有一人,那就是皇帝。
附庸皇帝肯定不大好,但皇帝反對的便堅持,也未必對。
不過這種潛意識,文臣便會自發地打壓皇帝威信。特別是在北宋這種越來越開明的風氣下。因此寇準是清臣,王欽若是奸臣。
這個也無所謂,可怕的是後面,隨著皇帝權利縮小,變成了文臣一枝獨大,但繼續爭,蔭補的官宦子弟沒有了話語權,從胥吏提撥上來的官員沒有了話語權,成了科舉進士天下後,仍在爭。
明面上熙寧變法是保守黨維護精英集團利益,實際就是改革派與保守派的爭權。甚至最後演變為地域之爭,朔黨,洛黨,蜀黨,新黨。
這才讓朱元璋失敗,朱元璋有懲宋朝黨爭之害,於是更加集中皇權,可最後呢,權利仍被大學士掌控,結果為了平衡,明朝許多皇帝不得不起用太監,東西廠,錦衣衛。
相反的,滿清奴化,反而什麼問題也沒有了……
想通了,宋九無語了。(未完待續。。)
第四百九十一章 狼來了
巴蜀這次小規模的叛亂乃是兵變,非是農民起義,也非是官員做得不好,但是趙恆乃小心翼翼地治理著這個國家。第一步將天下劃成十五路,然後再將巴蜀細劃成四路,實際就是十八路。從此以後,巴蜀才漸漸演變成四川。
再將十八路轉運使全部召回,對他們戒告,從此以後無力徭役全部停下,暫緩土木建設,讓農民有一個休息的時間。然後讓轉運使鼓勵他們去開墾荒地,種桑養蠶,載樹種棉,不要說俺們地被豪強兼併了,現在給你們一個機會,凡是開的荒地就是你們的,而且國家還大力支援你們開荒,並且免掉前五年所有賦稅。
你們這些轉運使那個做得好那個就有政績!
又經馬元方提議,開始落實“預買絹政策”。
也就是老百姓最難熬的春荒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