飾一下。
“工程師之見。”電話會議器的另一頭,傳來馮見雄略微不屑,卻又掩飾得還算可以的語氣,
“從技術實現的角度,資料、演算法和處理能力顯然是重要性相當的。但是從競爭壁壘的角度來看,顯然是資料更容易形成壟斷壁壘未來數年之後,一旦你們做使用者信用畫像,讓同行看出了前途,別的都是很容易補足的短板,唯有資料是很難補足的。”
馮見雄這番話,放在七八年後,也就是2012~2013年之後,隨便一個“創業導師”都能說的出來。畢竟那個時代的人,都被灌輸了“演算法優勢會隨著技術擴散而易於快速構建,但大資料卻容易被平臺巨頭壟斷”的三觀。
哪怕只是站在09、10年的視角看這些問題,不說路人都懂這些,至少頂級it巨頭有眼光的高層們可以看懂這一點。
但可惜的是,如今只是06年。
馮見雄隨便說一些超前了十幾年的見解,配合他倒果推因的嚴絲合縫歪理,就顯得既不神棍,又能知微見著。
“他說的有道理麼?”
一個熟悉而又輕微的聲音,從眾人背後傳來,連帶著魏哲都忙不迭站起身來,蔡重信也是轉身點頭致意。
果然,來者是個骨骼精奇的醜男,阿狸集團的董事局主席馬風。
他剛剛開完了一個內部會議,聽秘書提了一嘴這邊的情況,就趁著喝茶的空隙過來裝幾句逼。
“挺務實一年輕人,應該不是大談炎炎之輩。”蔡重信側身讓馬風坐下,中肯地評價道。
馬風微笑著點點頭:“那你們繼續,我就聽聽我就十五分鐘休息,你們讓他重點聊聊對‘建立網路信用資料’這個事情的預期,就問他覺得這東西幾年之內可以實現。”
魏哲斟酌著語氣,壓低聲音勸道:“jack?問這個會不會太務虛了?技術展望的東西,我們自己也估計不清楚大概需要多長的研發週期。對方如果虛報一個時間,然後再編造一堆看上去像模像樣的論據,我們也沒法反駁他,要驗證他的說法對不對,恐怕也只有等歷史的檢驗了。”
“我們自己也估不清楚?”馬風不怒自威地反問了魏哲一句,然後轉向身邊一個技術負責人,“小陳,你們覺得那天提到的這個東西,技術上幾年之內可以實現?”
被問到的小陳顯然非常緊張,侷促地說:“馬總,這個可不好說,按照他那個設想,構建起大資料的摺疊架構,這就起碼是兩三年的研發週期了,還要投入商用驗證,再算一兩年成熟磨合,那就是2010、11年之後的事兒了。
然後再上專門的信用演算法,做軟體,做應用,不到個七八年之後,也就是2013~2014年,我看不出這玩意兒的商業化可能性您別嫌慢,哪怕在矽谷,一個實驗室裡的可行架構,到商業化應用,起碼也要五到七年的孵化期,所以矽谷那票天使投資人才普遍支援7年以上的退出期,遠比國內的vc要有耐心得多。
但是這個數字,並沒有考慮到額外的不可預期風險,乃至外部情勢變更,實際上快的話2012,慢的話2015之後都有可能,變數太多了。”
然而,馬風的反應,卻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
他並沒有嫌慢。
“你是說,只要我們肯投入、有資源,最慢2015就能實現馮見雄描述的那種‘社會信用資料體系’?我覺得沒這麼快。”他輕描淡寫地說,“這樣吧,你們就跟他談這個問題,如果他也說,2015年之前就可以實現,那也不過是個妄人罷了。”
在場的所有人都驚疑不定,想不明白老闆為什麼突然欲達反不速起來,不過並沒有人想要違抗他的意思。
電話會議器的播音鍵重新被摁下,阿狸這邊的人如馬總所想,提出了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