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重的還是廣播的宣傳作用,廣播的出現把訊息傳播的方式從靜態一下子變為動態,這是一種革命性的發明。
可以想見,隨著廣播的發展,留聲機會遇到強勁的競爭對手,也會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第九十九章 來自童年的情結
訊息很快傳了過來,這件事並不是什麼秘密。
在上海的公共租界,有一批國外的無線電愛好者,他們在南京路50號的新孚洋行裡組織成立了上海國際無線電學會,來研究和探討無線電技術。
別看名字起的那麼高大上,其實就是一個業餘組織。
這也是無線電研究的一個特徵,因為技術門檻不高,業餘研究團體蓬勃發展。
無線電這個詞彙最早傳入中國是在1897年5月2日,《時務報》第25冊刊出譯文《無線電報》。
1920年,由商務印書館創辦的《東方雜誌》在科學板塊系統的介紹了無線電廣播和電臺,以及如何用收音機來收聽國外的電臺。
民國時期,在中國就能收聽到國外的電臺,這和廣播的傳播方式有很大的關係。
美國人奧斯邦就是上海國際無線電學會的一員,他同時還是美國東方無線電公司在上海的推銷員,負責銷售無線電產品。
然而,在中國這個對無線電產品幾乎不瞭解的國度推銷無線電產品無疑是一份辛苦的工作,他的客戶大多都是租界裡的外國人。
奧斯邦很不甘心,想要做出一番事業來。
在上海,他發現中國人,特別是中國的上流社會,對娛樂活動極為熱衷。
比如看戲、看電影、聽音樂等等。
他是賣無線電產品的,不是開電影公司的,也不是開唱片公司的,想要把手裡的產品賣出去,就要投其所好。
他想到了無線電廣播這種新興事物,就打算在上海建立一家無線電臺。
這個想法得到了上海國際無線電學會里其他外國人的支援,當然是言語和技術上的支援,而不是資金上的支援。
他們不傻,這種實驗性質的電臺在中國還是首例。
誰也不知道有沒有發展前途,在中國能不能被接受,又如何盈利,這都是很現實的問題,或許過幾個月就會停播,那投資不是打水漂了。
他們鼓動奧斯邦去拉投資,自己卻不願意出錢。
奧斯邦為了自己的生意,倒真是豁出去了,他沒有找美國人,而是瞄上了中國人,因為美國人懂得電臺廣播是什麼玩意,不容易糊弄。
而中國人不知道,只要把生意的前景描繪的美好一些,相信應該會有人投錢。
此時,奧斯邦正在四處拉投資,其中有位姓曾的旅日華僑是他的主要目標。
有了資金還不夠,還要找到能架設廣播天線的地方,這個地方一定要高,廣播的範圍才會廣,最好能和報館合作,這樣就能最快的收到聽眾的反饋資訊。
奧斯邦選擇了《大陸報》進行合作。
首先這是美國人辦的報紙,容易溝通,其次《大陸報》所在的大來洋行的樓頂正適合架設廣播天線。
正在這個時候,另一位中國人找到了奧斯邦,此人就是林子軒。
林子軒在最初的激動過後,開始考慮現實的問題。
開設廣播電臺不光是購買裝置的問題,後期的運營才是重點,先不說裝置維護,就是招聘播音員,建立各類廣播節目,這都需要持續不斷的投資。
前期肯定是賠本的,什麼時候能賺錢還不知道。
但作為穿越者,中國的第一個廣播電臺不能讓外國人揚名,一定要掌握在中國人手裡。
何況林子軒還有一個童年的情結。
在後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