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打敗蹋頓、平定烏桓的訊息,一夜之間便傳遍了整個幽州。
各地的官員和富豪都紛紛向曹操表示祝賀,說他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神擋殺神、佛擋殺佛,云云。
曹操聽了這些恭維之詞並沒有感到多開心,而是百感交集、思緒萬千。
白狼山之戰,表面上看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
當時自己在白狼山上發現了烏桓兵,本以為是中了埋伏,後來才知道他們事先也並不知道自己要來。
可以說雙方都始料不及,是不期而遇的一場遭遇戰。
但剛一相遇的時候,烏桓兵很少,只有蹋頓和袁熙、袁尚,還有兩個陌生的頭領,以及一些侍衛。
蹋頓發現了自己的部隊,便趕緊傳令集結烏桓的大部隊趕來支援。
自己當時也嚇得心驚膽戰、魂飛魄散,想要帶著全軍從原路返回。
可將士們早已筋疲力盡,再次跋山涉水、翻山越嶺又談何容易?
就在自己感到進退兩難之際,張遼當機立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帶著大家衝向了烏桓軍。
可能蹋頓也沒想到自己的部隊會如此勇往直前、視死如歸,倉皇應戰之下亂了陣腳,才被張遼斬於馬下。
雖然隨後有無數的烏桓軍趕到,但蹋頓已經陣亡,群龍無首,頓時軍心大亂,才被自己的部隊殺得落花流水、潰不成軍。
說這場仗大獲全勝,實在有些誇大其詞。
此役斬了蹋頓和他手下的名王十餘人,雖然己方人馬損失不大,將軍更是無一人傷亡。
但是別忘了,在去柳城的路上,張繡已經死了,還有很多人染病在身,至今沒有痊癒。
所以這場仗看似打得很漂亮,卻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回憶完了整個戰爭的始末,曹操又不禁想起了張繡。
這是一個曾經讓自己恨之入骨的人,當年的宛城之戰至今記憶猶新、歷歷在目。
張繡先是歸降,然後又突然發動叛亂,使得自己的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還有愛將典韋全部死在了宛城。
曹昂是自己精心培養多年的兒子,也是眾多兒子之中最出色的一個。
自己本打算一統天下登基稱帝之後,立曹昂為太子,卻沒想到他就這麼不明不白地死在了張繡的手中。
三弟英年早逝,留下了獨子曹安民。
自己也一直對曹安民視如己出,卻因為張繡而失去了三弟唯一的血脈。
典韋就更令人惋惜了,他是自己手下這幫武將中武藝最高的人。
更難能可貴的是,典韋始終對自己忠心耿耿,曾經好幾次奮不顧身地救了自己的性命,卻因為張繡的一時衝動而喪命九泉。
後來張繡又帶著他手下的人馬前來投奔自己,自己真的想將他千刀萬剮、碎屍萬段。
在荀彧、郭嘉等人的百般勸阻之下,自己才放棄了這個念頭,咬牙忍了下來,非但沒有殺張繡,還跟他結成了親家,讓自己的兒子娶了張繡的女兒。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自己這樣做是對的。
如果當初真的殺了張繡,天下間的英雄也就不會有那麼多人前來投奔自己了。
比如說徐州之戰的張遼、官渡之戰的張合、高覽,等等等等。
那麼自己也就不會取得今天的輝煌,也許早就成了冢中枯骨、泉下亡魂。
形器不存,方寸海納。
正是因為自己這份超乎常人的容人之量,才使得自己一步步走向了成功。
接納張繡之後的這幾年,不知從何時起,發現自己也沒有當初那麼恨他了。
再後來,又發現自己對他根本就恨不起來了。
一方面,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