蹋頓驍勇善戰、名動天下,是前任的烏桓大單于,現在的烏桓大王。
之前蘇僕延去平原找袁譚,蹋頓便對蘇僕延的行蹤瞭如指掌。
遼東屬國雖然是蘇僕延的地盤,但蹋頓卻在那裡安插了很多自己的眼線。
所以蘇僕延的一舉一動,完全在蹋頓的掌控之內。
蘇僕延只帶了五千人馬去平原,他顯然不是去打仗的。
那麼他去平原幹什麼?
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去找袁譚,想要跟他結盟。
蹋頓跟袁熙結了盟,蘇僕延又跟袁譚結盟,這擺明了是想跟他對著幹,想讓袁譚幫助蘇僕延篡奪烏桓大單于的位置。
然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蘇僕延的如意算盤打錯了,他嚴重低估了蹋頓。
蹋頓對蘇僕延的心思猜了個八九不離十,於是來個先下手為強,趁著蘇僕延帶著大隊人馬前往平原之際,親自帶兵馬趕往遼東屬國。
遼東屬國的人本來就畏懼蹋頓,蘇僕延又沒在那裡坐鎮,只剩下少量兵馬留守,所以大家一看之前的大單于親自來了,便都紛紛歸附了蹋頓。
蘇僕延帶著自己的五千兵馬從平原趕回遼東屬國,又被蹋頓重重包圍。
迫於無奈之下,他只好交出手中的兵馬,徹底向蹋頓俯首稱臣。
蹋頓念在昔日的情分上,並沒有殺掉蘇僕延,依然讓他擔任遼東屬國的烏桓大人。
只不過他這個烏桓大人與其他的烏桓大人不同,徒有其名,手下卻沒有一兵一卒。
蘇僕延也跟蹋頓坦白交代,他帶著五千兵馬去平原,本是想去幫袁譚對抗曹操的。
但後來蘇僕延又被牽招說服,便又帶兵撤了回來。
蹋頓知道袁譚不是曹操的對手,最後平原守不住,他只能退往幽州。
若是讓曹操佔了整個冀州,他下一個目標一定是幽州。
因為袁氏三兄弟都在幽州,不剷除他們的話,曹操在北方始終都有重大隱患。
為了不讓幽州受到曹操鐵騎的蹂躪,蹋頓也沒跟袁熙打招呼,便直接親自帶兵趕往了平原郡。
從遼西郡走最近的路線去平原郡,渤海郡是必經之路,所以蹋頓的大軍也路過了渤海郡的治所南皮。
行軍路上,蹋頓突發奇想,決定把自己的部隊都換上漢軍的服裝。
他也知道曹操不好惹,如果部隊直接以真實面目示人,無異於直接得罪了曹操。
如果把曹操這股禍水引到烏桓的話,後果實在是不堪設想。
東面還有個公孫康呢,他也一直對烏桓虎視眈眈、不懷好意。
到時曹操與公孫康對烏桓來個兩面夾擊的話,必將是凶多吉少。
烏桓鐵騎換上漢人的軍服,曹操也不知道是烏桓的人馬跟他作對,也就不會去討伐烏桓了。
拿定主意之後,蹋頓便帶著自己的人馬來到了南皮。
渤海郡與漁陽郡毗鄰,漁陽郡也是烏桓的治下,因而渤海郡的人也都認識蹋頓。
渤海之前的郡守經過袁譚的一番勸說,主動退位讓賢,交出了關防大印,目前也沒有個正經的郡守。
守城的將士一看蹋頓親自帶著大軍過來了,也不敢多說什麼,只好痛痛快快地開啟城門,放烏桓的部隊進入了城池。
蹋頓跟城中領頭的軍官說明了來意,軍官便乖乖地按照蹋頓的吩咐,把手裡所有的軍服都拿了出來。
蹋頓命令手下的將士換上漢人軍服,正準備趕往平原,卻不想袁譚帶著人馬風風火火地跑了過來,還把曹操也給引來了。
不過這對蹋頓來說倒也是件好事,不用再往平原跑了,直接在渤海把曹操解決了,就可以帶兵返回遼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