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數百萬斛(一斛十鬥,若是米相當於一點四石),都城有兵數十萬人,全部靠它提供供給,若是遷都於洛陽,那會怎麼辦?”
這個說得也有道理的,與唐朝府兵制不同,宋朝是將禁軍一起養在京城的,那必須有發達的供給渠道,不僅是糧食,還有其他用度,李懷忠是武將,說得還不大準確。若是包括其他用度,例如肉食果蔬,衣帛兵器等等,禁軍消耗更加龐大。
李懷忠又說了第二條理由:“且府庫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動搖。若突然遷都,臣未看到有多少益處。”
趙匡胤仍不聽。
趙匡義只好親自站出來進諫,趙匡胤道:“遷河南也只是暫時的,長久還是遷向長安。”
趙匡義急切地叩頭固諫,趙匡胤又道:“我想西遷者沒有其他原因,欲據山河之勝而省冗兵,依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
其中的道理,趙匡胤不可能再向趙匡義解釋了。洛陽有虎牢關之險,長安更厲害,有潼關之險。至於開封什麼險也沒有,想要以開封為都城,東北契丹開始強大,能將幽雲收回來那就是萬幸了,想使契丹滅國,恐怕宋朝沒有一人敢想。若有不好的事,契丹鐵騎就會迅速南下,威脅京城。京城一亡,就象南唐一樣,迅速亡國。所以想要守住京城,必須駐紮大量禁兵,養禁兵代價太高了。
這一條引起許多後人爭議。
但實際上遷都長安不大可能,此時黃河與渭水更加惡化,無論怎麼裁減禁兵,宋朝制度是募兵制,這麼多禁兵呆在長安,再加上宋朝漸漸龐大起來的冗官,那怕禁兵裁減一半,龐大的運費宋朝也會吃不消。
而且一旦遷都於長安,重心偏向西北,契丹可不是突厥,遲早河北河東大部會淪陷,沒有女真崛起,宋朝也會危機重重。若是党項又再次崛起成功,那麼兩面夾擊之下,宋朝危機更大。
但遷都於洛陽還是可以的,雖運輸成本提高,沒有三門之險,能在宋朝接受範圍之內。
然而這次遷都不是為了國家長久,它最終的用意是趙匡胤開不了口的,那就是二弟的威脅。
趙匡義跟上補了一句:“在德不在險。”
趙匡胤沒有說話,趙匡義離開後,趙匡胤訕訕地對左右說道:“晉王之言固善。今姑從之,但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這個在德不險,引起更大的爭議。若是歷史不改變的話,會有很多人想起這番話,反思若真聽從了趙匡胤的話,將都城遷到長安會是如何?但有幾人認真的想過,女真兵臨城下時,宋朝當真沒有生機?如果不是宋欽宗,宋朝當時甚至有機會將金人軍隊大部滅於東京城下,甚至第一次東京保衛戰中,不聽張邦彥的話。將六十萬兩黃金,一千三百萬兩銀子送到女真人手中,而是送給各地趕援的二十萬宋軍當中激勵士氣,六萬金兵必滅!
但事實呢,宋欽宗那些做法,即便撤到長安又有何用?說句難聽的話,他還不及趙構。還有一個例子,那就是天子御國門的明朝,北京城多次面臨危機。有沒有失守?北京城不是在明朝手上失去的,而是在李自成手中失去了,李自成才是真正的千古罪人!
因此遷不遷都對宋朝的命運並沒有多大意義。
真正意義乃是遷都對趙匡義命運的轉變。
正是考慮到意義不大,趙匡胤有些心虛。才解釋依山河之險什麼的,他解釋了,也就心虛了。趙匡義隨之而上,說了一句在德而不在險。遷都是何等大事。唐朝在武則天手中將洛陽做為真正的首都,那是改了國號的。現在猛然遷都,會花費多少錢帛?
大哥,你為了打壓我,至於要如此嗎?我又哪裡做錯了?
並且趙匡胤也害怕將這個弟弟逼急了,如今趙匡義尾大不掉,一旦二弟鬧將起來,堅持不遷都,又與李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