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就時局問題交換意見,思想上受到了他們的一些影響,加上國內改良主義思潮盛極一時,因此孫中山與當時某些先進人物一樣,對清朝政府抱著若干幻想,寄希望於統治階級上層某些人物。
1894年1月,孫中山悄悄地回到他的家鄉翠亨村,關起門來,用10天時間,埋頭寫了一封長達8000多字的信——《上李鴻章書》。這封上書,是孫中山的一篇中西思想之精華相結合的,關於富強中國、發展生產的較完整而系統的早期著作。孫中山在這封上書裡所表現出來的救國思想,實際上是一份趕超西方國家的建設宏圖。它所議論的方方面面,對後世治國者起了很大的借鑑作用。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要求封建統治者李鴻章“玉成其志”“陶冶而收用之”,這卻是幻想。一個買辦化的封建大官僚,怎麼可能採納這種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的主張?結果是李鴻章沒有接見他,毫不理睬他的意見,上書改良成為泡影。
興中會武裝革命(1)
1894年夏秋間,孫中山和陸皓東漫遊京、津。名為漫遊,實是一窺清廷之虛實。
他們“窺”到北京城內的政治之齷齪,百倍於廣州。甲午戰爭即將爆發,國家危在旦夕,而清政府卻熱衷於籌備慈禧太后的60大壽。慈禧太后置國家安危於不顧,下令動用餉需和邊防軍費100萬兩,挪用鐵路工程經費200萬兩,向各省和京內衙門攤派強徵200萬兩,專供她揮霍。孫中山由此聯想到廣州及全國各地的情況,不由深深感到:“清政府官僚生活中的烏煙瘴氣,猶如死海上的濃霧一樣。清政府既藉故苞苴科斂,賣官鬻爵以自存,則如糞土之壤,其存愈久,而其穢愈甚,彼人民怨望之潮,又何怪其潛滋而暗長乎!”他和陸皓東覺醒了,認識到腐朽的清王朝是無法用改良的辦法挽救的,必須用根本改造來代替區域性改良。
同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在這次戰爭中,中國的一些愛國官兵英勇作戰,寧死不屈。可是,清朝政府腐朽無能,不敢堅持抵抗,使戰爭遭到慘重失敗,引起全國震動,人民激憤。這時孫中山再次感到國家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機,從而進一步認識到,只有革命才是解救國家危難的唯一出路。他毅然下定決心與陸皓東分頭活動,創立興中會,準備武裝起義,要救中國於水火。
1894年10月,孫中山從上海乘輪船經日本,再度回到自己少年時讀書的地方檀香山,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於1894年11月底創立了以“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為宗旨的興中會,吸收會員20多人。會員填寫了入會盟書,由孫中山領導,舉行了秘密宣誓儀式。選舉出劉祥、許直臣為檀香山興中會正副主席。
中國封建社會從戰國、秦、西漢起至唐、宋、元、明、清,經過2000多年漫漫的歷史長河,封建社會制度的思想政治理論自孔子學說形成之後,逐漸有了牢固的社會基礎,“三綱五常”可謂深入人心,任何企圖衝破封建社會制度的思想都難以發展,而封建社會制度的弊病最終歸結於帝王身上。因此,幾千年來,封建社會的中國,只有朝廷的變更,而無社會革命。然而,社會的發展必定有它自己的規律,任何阻擋社會規律的意願,終歸要不破自滅的。興中會的宗旨,第一次向中國人民提出推翻清朝封建專制政府,建立歐美式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理想,成為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第一個綱領,它體現了孫中山早期的民主主義和民權主義思想。革命的目的,是為了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
檀香山興中會成立後即派員到檀香山各埠擴充套件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