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域一直維持著無可撼動的全球霸主地位。
日韓能夠挑戰的領域非常有限,臺積電、臺聯電,以及新加坡的那幾家半導體代工企業,都只是給美國打工,其中的臺積電既擁有超強的技術實力,又實際性的處於下游產業鏈,絕大多數的利潤還是被美國半導體產業吞噬。
在上世紀90年代,日本半導體工業還能和美國競爭,但在美國的強勢壓迫下,到了2002年以後就已經潰不成軍,哪怕是在汽車感測、自動化控制等領域的半導體工業,都已經淪喪殆盡,全部被美國拿下,而美國則在半導體材料領域,被日本奪取半壁江山。
全球半導體產業激烈競爭的三十年,今日形成的格局就是日本雄踞半導體和化工材料領域,歐洲出精密加工裝置,美國出設計和應用配套,韓國、臺灣和新加坡負責代工的完整格局。
中國在很長時期就負責進口成品配件,組裝,再出口。
中國也比較命苦,半導體產業的各個領域都被封鎖,只能憋出自己的一套體系,從化工材料、裝置、設計、生產、應用配套……全部搞了一條龍的上世紀90年代水平。
這麼大的體系,您說要投資多少錢才能都搞起來?
2000億美元?
您開玩笑呢。
半導體的化工材料這個領域,別說是中日差距甚遠,即便是歐洲和日本的平均差距也至少在10年左右,整個歐洲只有少部分領域是和日本並駕齊驅,或者是超過日本……這個部分主要都和軍工有關,國防經費保護下來的倖存者。
這一點是真不得不服日本人,雖然被美國打敗了設計和應用配套體系,半導體材料這個領域還是牢牢死守住了。
國內這十幾年在中央產業政策和各種專項計劃的扶持下,華銀財團透過和國內的大學、研究所、央企合作,透過在歐洲併購中小化工材料企業,慢慢湊出一套陣容,不敢和日本競爭高階,和韓國、臺灣競爭中低端市場還是沒問題的,便宜點,湊活用,您也別要求太高,能國產就不錯了……部分和軍工有關的領域,其實也夠用,這同樣是被逼的沒辦法,保命呢,拼死也要搞出來。
材料這個東西,咱們好歹還是能進口的。
裝置體系就是真的沒辦法,完全被封鎖,只能進口十年以上代差的裝置,在國內的三大所沒有將光刻和薄膜裝置攻關以前,對不起,你得進口二十年以上代差的裝置,還得是二手的,還不能用於軍工領域。
所以有很長一段時間是真被逼的沒辦法,只能靠走私晶片過日子……這幾年就不用了,國產基本夠用,從這個角度來說,華銀財團還是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在設計和應用配套的領域,中美的競爭才剛開始。
國內除了華銀財團,還有很多中小企業在做這些東西,特別是各種資本扶持的海歸創業基金,僅是銀河資本旗下專注半導體領域的銀杉基金,過去十年就投了一百多家,目前來看,至少成了一半。
最後就是晶片和圓晶生產業務,英特爾、臺積電、三星是三巨頭,華騰電子集團熬了十幾年,終於慢慢爬上來,超過了臺聯電、華聯電,成為全球範圍內僅次於三巨頭的超級小強。
三巨頭的特點各不相同,英特爾是自身業務佔主體,代工業務為輔,設計能力是最強的,對中小客戶的協助設計能力自然也是最強的。
英特爾是美國的矽谷巨頭,同矽谷的各種晶片設計和應用配套企業關係密切,但和大客戶之間的商業競爭都很激烈,所以是主做中小客戶。
臺積電完全做代工,不做設計,但是,臺積電的協助設計能力完全不弱於英特爾,所以是大中小客戶通殺。
三星自身業務需求有限,產能巨大,而且在協助設計能力上處於最弱,只能是專注大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