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大量的工匠所帶來的手工業快速發展,也啟用了許都周邊的城鎮,以許都為中心,長社、鄢陵、新汲出現的大量的手工業從業者,織造業與手工品製造業開始出現的快速而集中式的發展……
而這些從業者生產出來的各種商品也被商隊們納入新一輪對外貿易的名目……
“這可真是……也不知道西域諸國那群土豪們數代積累的財富能撐多久……”
對此,劉章如是評價道……
實際上,這種單方面掠奪式的雙邊貿易必然不會持續太久,這一點歷史上是有過相似情況的。
最直觀的例子便是明代的鄭和下西洋,大漢的絲綢與鹽茶等商品的確在海外十分暢銷,但往往在經過最初的幾次貿易之後,商隊能夠帶回來在國內進行販賣的商品實在是太少。
畢竟你拿出去的在別人看來都是寶貝,而對方能夠拿出來進行交易的卻都是垃圾,這裡面會有利潤?
當然,商隊可以只收取金銀,不過嘛……
難道那些國家都是傻子?的確無論在哪個時代,掌握鉅額財富的都是少數人,可諸如金銀這樣直接作為貨幣使用的貴重金屬,一旦外流過多所帶來的後果,必然是經濟迴圈的崩潰……
換言之,一旦大漢的商隊交換金銀的數量過多,必然會讓對方感受到來自內部的壓力,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很簡單,要麼減少金銀交易的數量,要麼拉別人下水。
實際上,就像是羅馬與迦太基之間的戰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大漢的絲綢使雙方的貿易一直處於一種不平衡的狀態導致的……
所以這個生意本質上就是一個用來進行短期快速積累財富的一種手段,屬於是在割周邊國家的韭菜罷了……
話題扯遠了,言歸正傳……
自從荀攸將曹操在修路一事上的投入與毋丘儉說清楚了之後,毋丘儉麾下的這支軍團狠狠憋了一口氣,就等著把路修完狠狠收拾一下盤踞在遼東的公孫家了……
而此刻的遼東,卻是另一番景象……
此時的遼東太守名為公孫恭,當然這只是漢庭的稱呼,公孫家自己更願意別人稱一聲遼東王。
不過到了公孫恭這一代,這遼東王的名頭已然是有些名不副實了……
公孫家原本也算是大族,祖上本是西漢丞相公孫弘,公孫家更是襲爵平津侯。
公孫度也算爭氣,董卓入京之後,憑藉著同鄉徐榮的關係,公孫度謀得了遼東太守一職,不但避免了隨董卓覆滅的下場,還為自己謀得了一塊根基之地——遼東!
佔據了遼東之後,公孫度自此便一發不可收拾,藉著天下諸侯討董的時候,公孫度在遼東嚴刑峻法,殺得治下百姓與邦國瑟瑟發抖。
夫餘國王尉仇臺更是主動成為遼東的附屬,而高句麗則是在與公孫度一戰之後徹底成了遼東的附庸,隨後公孫度更是西征烏桓,威震海外!
自此,遼東一帶徹底沒有的第二個聲音,而公孫度也順勢自封了遼東侯,並將遼東分為遼西與中遼二郡,各設太守,遼東之地至此淪為了公孫家的獨立王國……
怎麼說呢,至少故事到了這裡,公孫度沒給祖上那位公孫弘丟人。
而在公孫度死後,其子公孫康也是個人物,甚至從某種層面上來說,較之其父有過之而無不及。
用一個詞來概括公孫康對遼東的統治來說的話,那就是“恃遠不服”,是的,公孫康在位主政期間,一共主張過兩次軍事行動,全都是針對外族的。
第一次是建安十四年,公孫康出軍進攻高句麗,攻破其都城,焚燒邑落。
而第二次則是韓濊,不過這一次,公孫康並未親征,而是將屯有縣以南的荒地劃分為帶方郡(朝鮮京畿道、並忠清道之地)並遣孫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