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爺,這邊請。”
“文長啊,你如今也算是威震一方的大將軍了,不必如此。”
“侯爺,先不說這本就是在下的任務,而且侯爺為天下寒門子弟開闢了一條路,在下能為侯爺帶路,只感到榮幸……”
“這樣啊……”
劉章點了點頭,當即也不再規勸。
對於魏延,劉章一直覺得對方的一生是很可惜的。
後世主流的看法多是認為魏延的結局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他為人過於狂傲,得罪了太多的人。
但……
劉章卻覺得這蜀漢當時簡直就是一本爛賬。
歷史上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後,諸葛亮便開始了他在蜀漢獨攬大權的政治生涯,其間李嚴作為第一個挑戰者被諸葛亮收拾了。
這二人的政治鬥爭與其說是爭奪權力,還不如說是政治理念的不同導致的,或者說是蜀漢兩大政治集團的碰撞。
即,以諸葛亮為首的劉備嫡系與益州本地世家系,兩大集團對於局勢的判斷與根本利益的矛盾所導致的隱性對立。
對於本地世家而言,僅憑益州一地的戰爭潛力,很難長時間與曹魏進行對抗,連年的大戰對於整個益州來說負擔太重了,無論是對於百姓來說還是世家自身來說都是如此。
這一點就像是當初赤壁時的江東一樣,哪怕是曹操奪取了益州,對於這裡的世家與百姓來說那也只不過是換了一個統治者而已,要說其中有什麼不同嘛……
或許等到天下統一的時候,賦稅可以相對的低上一些?百姓可以得到一些喘息的時間?
至於世家?誰做皇帝他們還不是一樣舉孝廉為官牧守一方?
但對於諸葛亮等劉備的嫡系就不一樣了,對於益州來說他們都是外來戶,對於曹操來說他們則是欲殺之而後快的絆腳石。
所以嘛,對於諸葛亮來說,無論是他自己還是劉備留下的蜀漢政權,以攻代守是唯一的取勝之機,同時也是自保的手段。
至於打贏?抱歉,三國鏖戰,贏了一時便是輸了一世,對於諸葛亮和蜀漢政權來講,拼成兩敗俱傷的局面才是最好的結果。
這樣一來蜀國便成了三方之中最弱同時也是最沒有威脅的一方,但弱的同時,益州的地理優勢卻能夠讓兩方不敢輕易來攻……
既然蜀國不能攻,那麼問題來了,坐山觀虎鬥的吳國會選擇去攻誰呢?
所以……
這才是魏延中出子午谷的奇謀被諸葛亮否定掉的真正原因所在!
的確攻取長安是完成了一個了不得的戰略目標,但……
在那之後呢?
屆時整個蜀漢的版圖就會形成一個長蛇一樣的奇怪形狀,無論是調動兵力還是運輸糧草從漢中到長安走一次就需要幾個月的時間。
試問這時若是孫權走夷陵攻打成都一帶,諸葛亮的大軍能夠及時回援麼?
而成都一旦失守,失去了後方補給的大軍在長安與西涼又能支撐多久?
戰爭打的是經濟!
諸葛亮對這一點看得很明白,三國鼎立的局面下,想要亂中取勝,最關鍵的點並不在於蜀漢能夠取得多少戰果,而是在於如何才能讓曹魏與東吳展開一場死斗的同時,讓蜀漢可以得到喘息的時間來休養生息……
之後等到曹魏與東吳兩敗俱傷之際,蜀漢的戰略選擇就自由了。
比如說趁機奪回荊州……
所以說,魏延之事,只是可惜而已,死得卻並不冤,畢竟他看不懂諸葛亮戰略意圖的同時,在軍中的威望與資歷又太高,留著必然會影響諸葛亮欽定的接班人上位。
所以……
楊儀只是一把刀,除掉魏延之後,這把刀也就沒用了,再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