虜掠我百姓和財物,使得我大唐北疆不得安寧,百姓遭受塗炭,甚至在武德九年時候,突厥鐵騎曾經攻至渭河北岸,威脅我大唐京師…”
唐初的歷史王易自是知道的挺清楚,在武德九年,李世民剛剛透過弒兄戮弟,逼迫父親李淵退位,自己當了皇帝后不久,突厥人大舉進犯。突厥頡利可汗發兵二十餘萬人南下,攻佔涇州,而後一路挺進到武功,大唐軍隊數支兵馬迎戰失利,突厥人快速攻擊至渭河近,唐帝國的都城長安受到威脅,全城戒嚴,城內百姓人心惶惶,連長孫皇后都不得不出去撫慰將士和百姓。
此時的長安防守空虛,沒多少兵馬可以調動,李世民被迫設疑兵之計,在令各地大軍馳援長安的同時,親率高士廉、房玄齡、長孫無忌等六騎至渭水邊,隔渭水與頡利對話,指責頡利負約,隨後幾路大唐軍隊趕至渭河邊,頡利見唐軍軍容威嚴,又見李世民許以金帛財物,便請求結盟,最終退兵。
這就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渭水之盟”,一些歷史學家津津樂道李世民謀略的深遠,以空城計嚇退突厥人,但許多人也認為,這次渭水之盟卻被李世民認為是奇恥大辱,一直耿耿於懷,最終導致他在貞觀三年末的時候決定發動對突厥的閃擊戰,舉十數萬大軍,在不利於戰事進行的秋冬季對突厥人展開攻擊,最終成功滅掉東/突厥。
說到這裡,王易很想看看提到這次事情時候李世民表情有何變化,也自然地抬頭看了一下端坐身姿在聽他說的李世民,看到李世民臉上微微地抽了一下,一邊的長孫無忌神色也有些變化,不過這兩個都是久經風浪之人,一瞬間神色就恢復瞭如常,李世民還對王易示意了個手勢,讓他繼續講。
王易也繼續講:“陛下,小民覺得,突厥人的威脅一日不除,我大唐邊關的兵患始終無法消除,如今突厥有內亂,各部落間起紛爭,一些部落請示內附我大唐,頡利無法有效駕御各部,再加上突厥人所處的草原上又逢嚴重的天災,突厥實力嚴重受損,而我大唐國力正在恢復,如此時候,正是對突厥人發動軍事打擊的最佳時候,若是錯過了,那就太可惜了!”說著王易還嘆了口氣。
王易這番話,李世民聽了卻無動於衷,淡淡地說道:“你不覺得這是趁人之危,有失禮數嗎?”
“陛下,小民覺得,國與國之間交往,但最講究的是利益,我大唐的利益高於一切,為了我大唐邊關不受侵犯,我大唐百姓不受外敵的虜掠,失一點禮數又算得了什麼,”王易這話說完,感覺有些過於張狂了,忙糾正一下,“陛下,突厥人因為遭災,時常發兵南下,虜掠我百姓,百姓怨聲載道,即使我們趁突厥人起內亂時候發兵攻擊,天下人肯定不會認為我大唐是趁人之危對突厥人展開攻擊的,我們只是防守反擊,發兵抵禦突厥人的攻擊,無論如何都不能算是失了禮數,何況作戰最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如今正是這幾方面都完全具備之時,自是不能錯失良機!不然待突厥人實力恢復了,那時再與其交戰,即使我們能取勝,那付出的代價也是非常慘重的,多上數倍的將士將血染沙場,為了所謂的面子,而放棄大好的機會,實是得不償失之舉…”
“好一句‘大唐的利益高於一切’,如醍醐灌頂,讓朕醒悟,晨陽,你接著說!”李世民並沒有因為王易露出的狂態而惱怒,相反聽了卻很受用,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臉上也露出微微的笑容。
“是,陛下!”說話間偷眼看著李世民的王易看到皇帝動容了,剛剛說這句話的時候表情也很豐富,有讚賞之色,心下受到鼓舞,當下也把一些後世時候整理出來的觀點全都講了出來:“小民也稍稍瞭解一下前朝時候及我朝初期對突厥人的戰爭方式,發覺我們現在所採取的戰略是,防守反擊,平時在邊州以防禦為主,突厥人來犯了,才起兵反擊,這種戰略,在先期,往往不能掌握主動,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