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澤軍,陽城理工大學數學學院資訊與計算科學系資深教授,學科帶頭人,從教三十多年,門下高徒遍佈五湖四海……這是一般的校內師生對武教授的普遍認識。
實際上很少有人知道,武澤軍還是國家秘密科研專案“智腦計劃”的首創者和重要科研人員。
“智腦計劃”從千禧年開始被武澤軍聯合京都幾位計算機領域、心理學領域、哲學和語言學領域的資深專家共同秘密地提出,並得到國家相關部門的批准,透過特殊途徑撥下鉅額資金,開始展開長達22年的科研攻關。
這22年來,武澤軍不知道放棄了多少晉升機會和功名利祿,一直默默投身於這項偉大的研究,獲得累累碩果。
但這些科研成果都屬於國家機密,是不能公開發表的。
所以武澤軍到如今還仍舊只是個“資深教授”,連個學院院長名號都沒有,更別提什麼國家津貼、院士評選等榮譽,根本和他無關,儘管以他的才智和成就,其實已經達到這樣的標準。
如今擺在武澤軍和眾專家們面前的最大難題,就是始終無法讓實驗室裡各項功能逐步完備的人工“智腦”完成根本性的蛻變——學會像人一樣“思考”並解決問題。
也就是說,武教授和眾多後來陸續加入的專家團隊雖然做到了讓資料庫龐大的“智腦”以極高的效率和令人吃驚的邏輯性去主動“收集資訊”、“分類和處理資訊”、“得出十分理性客觀的反饋和修正意見”,它可以不斷地透過類似於“學習”的行為來“修正”和“完善”自己。
但是,這樣的“學習”和“修正”仍離不開固定的程式模式,“它”雖然已經無限地接近了理想的“人工智慧”,但本質上仍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工智慧。
因為它不懂得像人一樣“思考”,它也沒有“自我”和“意識”,只是擁有接近完美的邏輯和相對系統完備的知識,可以處理世界上絕大多數存在的問題。
總而言之,這個被眾多專家團隊刻苦攻關製造出來的初代“智腦”,只是數千上萬個“超級程式”的有機聯合體,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工智慧”。
整整22年了,武澤軍已經幾乎可以確定,自己的學識達到了自己所能達到的極限,除非出現了超越他和眾多優秀專家們的新一代科研天才,否則這個初代“智腦”的研究就只能到此為止,勉強畫上一個不夠完美的終結號。
當武澤軍從內心承認這一點時,頓時感覺到心中有一種無法釋放的疲憊,放眼望去,研究室外面的天空依舊灰藍,校園裡學生們又到了開學的時節,到處是一片欣欣向榮景象,但武澤軍的心態瞬間走向了遲暮。
人的一生有多少個22年?武澤軍不由得輕輕地關上了研究室的鋼門,用大拇指按幾下鋼門上的特殊指紋鎖將它安全地鎖上,然後緩步走到校園裡,想要透過散步來消解一下心中的鬱氣。
從研究室通往教學區的這條校園小道,是武澤軍最喜歡的一段路,很多人都知道,他心情好或者不好的時候都會來這裡走走。
離研究室所在的科學樓不遠處,就是一個小小的人工湖,武澤軍每次來到這裡都會駐足觀賞一番,然後才繼續緩緩散步離去。
今天人工湖邊卻多了一個陌生的身影,面向武澤軍,有點惴惴不安的樣子,長相略胖,看起來像是個本科生。
武澤軍微微一笑,看著這個身影似乎想到了一位身在遠方的老友。
隨著他的微笑,那個胖胖的年輕人似乎看到了機會,鼓起勇氣走過來,走到武澤軍的旁邊停下,重重喘了一口氣,然後小心翼翼地問道:
“您好……請問您是武澤軍教授嗎?”
“我是,找我有事?”
“有……有事,我有一個小小的程式,想懇請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