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儒學產生了正面衝突,雙方就一系列命題展開了激烈辯論,幸虧景帝出面調停,才未引起大的社會動盪。
漢武帝即位後,這位從小就受到良好儒家教育的少年天子立即起用自己的老師、信奉儒學的衛綰為丞相,衛綰認為,各地徵舉來的賢良,講論法家的商鞅、韓非和縱橫家蘇秦、張儀之學的很多,這樣容易擾亂國政,建議統統不用。漢武帝批准了這個建議,這便是“罷黜百家”的開始。同時武帝還詔令天下舉賢良對策。董仲舒在對策中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也被武帝採納。但由於竇太后以及部分大臣的阻撓,儒術曾一度陷入低谷。
公元前135年5月,即漢武帝執政的第6年,竇太后病逝。弘揚儒學的主要障礙消失,儒學開始活躍起來。
公元前128年,武帝下詔:命令各地考察孝子廉吏。兩年後,漢武帝任命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孫弘為御史大夫。又過了兩年,公孫弘被任命為丞相,登上了官僚的最高位。此舉在文人書生中引起了強烈震撼。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學而優則仕”的傳統,公孫弘的成功無疑刺激著更多的人模仿他的飛黃騰達之路,那就是學習儒學。
與察舉制度相關聯,武帝在建立完善五經博士的基礎上,制定了詳細的太學制度。這樣,獨尊儒術又在教育制度中得到了保證。因為太學規定:博士官一定是要儒家的五經博士(五經即儒家的《詩》、《書》、《禮》、《易》、《春秋》五部經典)才可以勝任,其他學派的學問不允許在太學中教授。
自漢武帝即開始的尊儒活動,至此贏得徹底勝利。儒術在中國封建政治中,一直居於官方地位,雖經道、佛衝擊而未改變,影響中國文化長達二千多年,其根子可以追溯至漢武帝時代一系列獨尊儒術的措施和活動。漢武帝的“文治”可見一斑。
5
“武功”卓越的漢武帝曾擁有東北的“朝鮮人參”和西北的“汗血寶馬”。
漢武帝的“武功”主要表現在:三次主動出擊匈奴、平越、平定南夷、復通西南夷、打通西域、出擊朝鮮、征伐大宛。
公元前133年,即漢武帝執政的第八年,他聽取大臣王恢的意見,設計攻打匈奴,但是計謀失敗,漢匈斷絕和親,從此展開了激烈的對抗。此後,武帝接連不斷地發動大規模反擊匈奴的戰爭。在這場為爭奪土地和榮譽的戰爭中,漢軍將士奮勇拼殺,力克匈奴強敵,其中有三場關鍵性戰役的勝利使漢軍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在戰爭中湧現出來的衛青、霍去病、李廣等將領的英勇事蹟,至今廣為傳誦。這三次大戰役分別發生在公元前127年、公元前121年和公元前119年,史稱衛青、霍去病三擊匈奴。
第一章:秦磚漢瓦(4)
漢武帝三擊匈奴取得了完全的勝利。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邊患尤其是北方邊患為國家政權的頭號難題,北宋、南宋、明朝均毀於來自北方的西夏、遼、金、蒙古和滿清。歷史上,漢民族主動出擊北方邊患的次數並不多見,多為被動防禦,漢武帝*匈奴的勝利,為漢王朝的北部邊境贏來了數百年的安定。
但大規模的戰爭不僅將文景時代的積蓄消耗一空,而且造成嚴重的財政危機,同時戰爭使大批青壯勞動力脫離社會生產或戰死,都導致民怨沸騰,激化了社會矛盾。
漢武帝平越的事情發生在他即位的第6年,即公元前135年,閩越王郢發兵進攻南越國的邊境城邑,南越王向武帝上書告急。武帝於是派兵從豫章郡、會稽郡出發,夾攻閩越,結果不戰而勝。後來武帝又滅了兩越,平定了西南夷。
公元前109年、公元前104年,即漢武帝執政的第32年和第37年,漢武帝先後派兵征討朝鮮和大宛。
漢朝時期的東北邊地包括現在的遼東、吉林西南至朝鮮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