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京城
京城的繁華,還是超出了鄭勛睿的預料。
大明朝廷的有一點政策是非常明確的,那就是藏富於民,這也是因為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農民,曾經討過飯,深知農民的苦楚,所以建立大明王朝之後,很是注意體恤百姓,不管後來的繼位者是不是做的很好,但這是大明王朝一條基本的國策,若是皇上要增加賦稅,滿朝文武大臣立馬就會反對,認為這樣做是不行的,哪怕朝廷已經無法維持,哪怕皇上將宮裡的人參都要拿出去賣掉。
崇禎年間的農業賦稅是很低的,而且是按照北方糧食畝產的一石二斗的產量來計算的,賦稅總額也就是三厘多的銀子,摺合三十四文錢,這樣的賦稅在農業社會不能夠算是高的,而且這還是多次調整和增加之後的情況,就算是如此,皇上每年還要下旨免去一些地方的賦稅,徵收的時候,稅賦的拖欠很高,最為典型的是崇禎五年,拖欠的賦稅達到全國賦稅收入的四分之一,讓朝廷幾乎無法維持了。
這一點是得到歷史研究者證明的,後來的大清賦稅,遠遠高於大明的賦稅,只不過有些東林黨人,投降大清之後,為了粉飾大清政權的合法性,說明大明政權必須是垮掉,為他們的投降找到藉口,所以在某些史料的編輯之中,說到了明朝賦稅的沉重,甚至舉出了一些極端的例子,認為官府強徵賦稅,導致百姓造反。
真正讓百姓走投無路造反的,是連年的自然災害,很多地方顆粒無收,農民不要說上繳賦稅,飯都吃不上了,官府沒有能夠及時的救濟百姓,這才導致農民起義的大爆發。
大明的京城分為外城、內城和皇城,從東直門、西直門以及德勝門等可以直接進入內城,但外來進京趕考的舉人,一般都是首先從永定門、廣寧門和廣渠門等地方進入外城,接著從崇文門或者宣武門進入到內城,至於說皇城,那不是一般人能夠進去的。
鄭勛睿和楊廷樞首先來到的是外城。
在他的印象裡面外城應該沒有那麼繁華的,不過眼見為實,筆直的大街兩邊,到處都是林立的商鋪、酒樓、客棧和青樓等等,這裡好像沒有受到後金韃子侵襲的任何影響,也許是是京城的百姓已經忘記了那些事情,反正他們沒有遭遇到什麼損失。
舉人有功名,在外城可以騎馬,但內城不準騎馬,朝廷三品以上大員在內城可以騎馬,至於說在皇城,任何人都不準騎馬。
食宿肯定是在內城,因為京城的貢院在內城的東南廂,會試在貢院進行,進入貢院的時間是卯時到辰時,若是住在外城,那就意味著一整夜都不要想著歇息,這是會試的大忌,影響到考生的精神,偏偏第一場考試也是最為重要的。
會試和鄉試的規矩是一樣的,前後九天的時間,從二月初九開始,一直到二月十五結束,參加會試的舉人必須提前一天進入考場,一直要在貢院八天的時間。
參加會試的新科舉人以及以前落榜的舉人,總人數大約在兩千五百人左右,但是能夠透過會試的舉人,只有區區四百人左右,也就是說只有四百人能夠參加殿試,這種競爭的程度是非常激烈的,當然透過了會試,稱呼也就改變了,被稱之為貢士,這只是臨時的稱呼,因為參加殿試的貢士,沒有人會落榜,就看你在殿試的排名,前三名為一甲,第四名到第六十名為二甲,後面的全部都是三甲,一甲前三名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老百姓將這些金榜題名讀書人統統成為進士。
在外城的時候,鄭勛睿和楊廷樞等人還是騎馬的,雖然速度不是很快,但比起走路還是要快很多的,他們需要儘早進入到內城,找到住宿的地方,應該說他們這個時候來到京城,住宿的地方不是太好找了,要麼就是檔次特別高的酒樓,要麼就是檔次太低的客棧,太高的酒樓耗費的銀兩不少,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