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而統一感——這種統一感構成神秘主義體驗的本質並是同另一個人或同時代人緊密結合的根源——則被弗洛伊德稱為是一種病態現象,被解釋為是要“重新建立無限的自戀”。4———這裡我們又進了一步,看到對弗洛伊德來說愛情本身就是一種非理性的現象。對他來說在非理智的愛情和作為成熟的人的表現的愛情之間不存在區別。5——在《論移情》一文中弗洛伊德指出,轉移愛情從本質上看來同“正常”的愛情沒有區別。愛情的產生是同荒謬為鄰,是盲目地對待現實,是同年所愛物件的一次轉移。作為理性現象的愛情,作為成熟標誌的愛情不是弗洛伊德研究的物件,因為他認為這種愛情根本不存在。但是如果我們過高地估計弗洛伊德的思想對產生“愛情是性吸引力的產物”這種觀點的影響,將會是錯誤的。從根本上來說因果關係顛倒一下才為正確。弗洛伊德的思想一部分受到十九世紀時代精神的影響,另外他的思想又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最初幾年的時代精神而得到傳播。影響弗洛伊德的思想並使他的看法得以流行的諸因素中的首要因素是對十九世紀末期嚴格的倫理道德的反動。決定弗洛伊德理論的第二個因素是當時占主導地位的有關人類學的思想,這種思想是以資本主義的結構為基礎。為了證明資本主義符合人的自然要求,就必須先證明人就其本質來看是一個競爭者,是他人的敵人。經濟學家根據人具有追求利潤的不可遏制的願望和達爾聞達爾文主義者根據弱肉強食的生物原則都證明了這一觀點,而弗洛伊德則透過男人被佔有所有女性的願望所驅使,只是社會的壓力迫使他們收斂的觀點得出同樣的結論。因此按照弗洛伊德的觀點所有的男子都相互妒忌,並且即使造成這種妒忌的所有社會和經濟的原因都一概消失後,這種妒忌、這種競爭仍將存在。6——弗洛伊德的思想最終也受到十九世紀佔統治地位的唯物主義的影響。人們認為在生理學的現象中可以找到一切精神現象的基礎。因此弗洛伊德認為愛情、憎恨、功名心和妒忌是各種形式的性本能的產物。他沒有看到基本的現實是人的生存條件,首先是所有的人都相同的一般境況,然後是社會的特殊結構造成的生活實踐。(超越這種型別的唯物主義的最關鍵的一步是馬克思完成的,在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中,身體、本能、要求食物或者佔有都不是瞭解人的關鍵,關鍵是人的全部生活過程,人的“生活實踐”。)按照弗洛伊德的觀點,一切本能的;願望如果得到毫無保留的滿足,就會造成精神上的健康和帶來幸福。但臨床經驗表明,那些一生在性生活方面得到充分滿足的男女並不因此而感到幸福,他們甚至常常會因精神上的衝突和病兆而感到痛苦。一切本能的願望都得到滿足不僅不是幸福的基礎,而且不能保證人的精神的起碼的健康。儘管如此弗洛伊德的思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仍得到廣泛流行,這是因為當時在資本主義的精神生活中起了一些變化:重點已經從節儉轉移到消費,從透過節儉獲得經濟上的成功轉移到把消費看作是不斷擴大市場的基礎以及消費是那些被自動化的、膽小怕事的人的主要滿足。今朝有酒今朝醉成為物質消耗的原則,也成為性範疇的原則。
把愛情看作是性滿足的產物,把愛情看作是結伴思想和防止孤獨的避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