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守還能給我軍留下五日糧草,此也仗主公恩情啊。”沒有人會說孫堅自私,有了糧草就獨吞遠跑。而是因為孫堅真心要討董,而盟軍的行為卻讓孫堅不再信任,僅此而已。
孫堅突然離去,不僅陳林大吃一驚,盟軍之中也是所料不及,盟主袁紹尤為震怒,要來就來,想走就走,全然不把自己這個盟主放眼裡,袁紹就要率兵去追孫堅,被一眾親信勸下。其他的牧守人人心中都開始打算盤,結盟到現在兩個多月,除了滎陽三縣,連個屁都沒有傷到董卓,就連滎陽三縣,雖說是由陳林孫堅率先進駐的,但是誰都知道,這是董卓主動撤兵了,要不然就連這三縣都不是那麼好攻取的。
盟軍心散,汜水關也不見得平靜,胡軫雖說擋住了盟軍的進攻,但是華雄死了,這總要給董卓一個交代的,於是胡軫只好急忙快馬向董卓回報。胡軫這一回報,在洛陽又是軒然大波,就連董卓李儒都是震驚不已,以為汜水關的形勢已經惡化到這種地步了,想不到關東盟軍那麼猛烈。董卓與李儒連夜研究,該怎麼辦。李儒:“主公,關東聯軍起兵,無非是嫉妒主公在洛陽的勢力,儒斗膽假設,若是聯軍進入洛陽之後,必定不能像現在這般齊心合力。那時,關東聯軍之中必定會出現爭鬥,因為人人都想要洛陽,都想要皇宮裡面那位,主公,不若我軍退出洛陽,回守長安,主公又有西涼為後盾,待關東聯軍瓦解,再一舉返回洛陽,那時斷不會還有聯軍出現,只要沒有聯軍,任何一家牧守都不是主公對手,天下,才是主公說了算。”
李儒的分析,董卓一直在靜靜的聽,之所以沒有打斷,是因為董卓也感覺到了關東聯軍帶來的危機,急切間董卓需要一個解決的方案。李儒說完,董卓又想了好久好久,才開口說道:“要走可以,皇帝一定要跟著走,但是遷都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文優可先行做好準備,讓天下人覺得遷都乃是大義使然,以減少遷都阻力。”
李儒知道,董卓還是沒有能下決心離開洛陽這個繁華之地,李儒也理解,放在誰身上,誰都不捨得。於是李儒只好為可能的遷都做準備,不日洛陽街頭便出現一首童謠:東頭一個漢西頭一個漢,鹿走入長安,方可無斯難。
第二十八章:橋瑁死
這一日兗州刺史劉岱與陳留太守張邈二人聚在一起商議,只聽劉岱說:“如今我兗州與陳留都是斷糧了,盟主又遲遲不發糧草,將之奈何啊?”張邈與冀州韓馥有交情,因此知道冀州已經不給盟軍供養了,張邈:“如今盟軍已經失去了冀州糧草供給了,南陽一地又是袁氏地盤,自然要先養著袁氏三人,袁氏三人的兵馬就佔了盟軍一半之多。孫文臺已走,潁川的糧草也多半被孫文臺帶走了,二十萬盟軍在我兗州、陳留地界胡鬧兩個月,如今兗州人人抱怨,陳留之民每日奔走他郡,不願再在陳留受苦,如此以往如何是好啊。”
劉岱想起東郡橋瑁來,東郡乃是兗州一個大郡,但是橋瑁從來不服兗州這個刺史劉岱,兩人頗有積怨,劉岱狠聲說道:“東郡太守處近日攻城傷亡頗大,糧草定然剩下不少,不若問其要些,要是知趣給了糧草便罷,要是不給,哼。”張邈也知道劉岱與橋瑁的恩怨,並不出聲。劉岱見張邈不說話,也不為難這個老好人,張邈為人忠厚,極少與人結怨,對劉岱也是畢恭畢敬,所以劉岱還是覺得張邈是個可靠的人的。於是劉岱起身走出大營,回到兗州軍營內,張邈以為劉岱不過說些氣話而已,也沒有在意。
不料劉岱卻不是說起話,回到兗州大營之後劉岱當即命令隊伍集合,率領五千人馬直奔東郡大軍而去。東郡軍營之中,橋瑁自然不知道劉岱的心思,又覺得現在是關東聯軍結盟討董之時,於是對於劉岱帶五千兵馬出現並不在意。本著禮儀,橋瑁出帳迎接劉岱,劉岱劈頭就問:“我軍糧少,元偉何不撥出一萬石糧草來與某。”橋瑁大驚,一萬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