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未來的走勢與發展,思考我軍的優劣不足與改進提升…很不錯的報告!”;
張宇特別表揚的報告是由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連同總後勤部、軍情局、亞美集團、中國遠洋航運集團等數十個企事業單位,歷時近一個月的研究成果,從戰略戰術方面對歐洲戰爭進行了總結與反思,對於共和國對於軍隊,都是很有裨益的。
“歐洲大戰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戰爭,其參戰國家之多、時間延續之長、範圍波及之廣、戰爭耗費之高、破壞力之強,都是史無前例的。它讓我們認識到,戰爭不僅僅是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的武力廝殺,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全面對抗,最主要的體現或者差距所在,就是後勤!”這段話是屬於報告中的一部分,報告以歐洲大戰爆發之前各國戰爭準備資料為開端,以體現軍事後勤重要性例項為重點。
歐洲大戰吧爆發之前,兩大軍事集團紛紛開始準備戰爭,在經濟、後勤上首先開始著手準備,力圖先聲奪人。德意志帝國方面在軍火儲備、糧食供應、戰區交通等方面做了一系列的部署,精明嚴謹的德國人甚至規定了每種軍需品的儲備額。像每支步槍應儲備彈藥280發,每門火炮儲備炮彈1000發。禁止糧食和飼料出口,但允許進口而且免關稅。建立鐵路軍管制度,建立健全鐵路運營管理……法軍的儲備是炮彈500萬發、步槍子彈14億發,且前提條件是每天製造1。4萬發炮彈和260萬發子彈。
“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各國明顯對戰爭的損耗預估不足,即便苦苦壓榨國內企業生產力,童工、婦工、老年工等等悉數登場都仍然不能滿足戰爭魔窟的吞噬,開戰之前各國有人意識到這些問題,但沒有人能抵擋住隆隆行駛個不停的戰爭,究竟誰能贏得最後的勝利,漸漸歸結於誰能掌握後勤上的主動。
1914年德國進軍比利時之時,本計劃利用比利時境內的鐵路網對部隊進行後勤補給,但比利時軍隊在逐步後撤的同時,炸燬了大量的橋樑、隧道,德國最高統帥部讓訓練有素的近三萬鐵道兵緊急登場依然是杯水車薪,民營企業很快也加入運輸線搶修隊伍當中,但直至馬恩河戰役結束2500英里的鐵路依舊只有三四百英里通車。
後勤保障能力嚴重不足,但作戰部隊還未超出太遠有效補給距離之時還看不出危害。德軍在軍師兩級設定後方運輸隊,但又是準備不足,以至於每個軍的大車增加到1168輛都還未滿足需求,不得不建立“牛車隊伍”以增加運能。
壓力產生動力,當戰爭的吞噬需求遠遠超出了預計之後,德軍不得不緊急動員幾乎德國境內半數的載重汽車,而穿越者所能帶來的蝴蝶影響便在這裡間接影響戰爭了。另一個時空的德國,動員3500輛不超過八噸載重的汽車便佔據了全國汽車總數的四成,然而亞美集團這隻大蝴蝶的出現,德國的馬恩河戰役動員載重汽車數量達到了驚人的6000輛,而且汽車品質更是另一個時空無法比擬的,因此一次性運載100噸左右物資的汽車連相繼組建,繼而稍稍緩解了運輸能力的不足。
相比起後勤補給,軍隊的繳獲還是非常豐盛的。德國第一集團軍在列日獲得了大量比利時軍隊的麵粉儲備,在勒卡託擊敗英軍獲得無數補給……但第二集團軍在攻佔那慕爾之後的徵糧行動,直接導致了在盧萬發生的持續六天燒殺搶奪事件,惡行震驚全世界。之所以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完全歸功於後勤補給的能力不足。
開戰之時,德軍大部分戰場機動都依靠馱馬化,所以馬屁與人的比例達到驚人的一比三,光是畜生每天就需要兩百萬磅飼料,然而運能不足的鐵路和孱弱的汽車、牛車、馬車等運輸連戰場軍需消耗、人員生活等都尚且不能滿足,無從談起對畜生們的眷顧。因此,所謂的騎兵師到最終只能成戰場牧馬人,靠四處尋找草料維持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