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農的意識當中,京城可是相當遠的地方,不多來往也不奇怪了,俗語不是說:遠親不如近鄰嗎!
洪天寶看著老農放在旁邊的瓷缸,突然問道:“老人家!你這瓷缸哪來的?能否讓我看看?”。
“嗯?哦!這玩意呀!你看吧!這是我在挖井的時候挖出來的,鬱悶!本來是想挖口井取水的。但挖了兩天,都十多米深了,一滴水都找不到,就發現這些玩意。”。老農將瓷缸遞給洪天寶說道。
這說也奇怪,按理說,他們這地方地下水不缺,一般挖了上十米,下面的水就能發現。但這次不同,估計都是七八米了,愣是沒有水,連泥土都有些乾燥。挖出來最多的就是這些瓷製品,足足五六個,其中兩個被無意中砸爛了。
老農見這個瓷缸夠大,心想還有點用,這才拿回來的。
“什麼?除了這個瓷缸,還有其他瓷製品?”。洪天寶吃驚道。
“對呀!不小心砸爛了兩個瓷碗,那裡還有三個瓷杯,沒什麼用,所以沒帶回來。…”老農見洪天寶反應如此之大,不解地說道。
洪天寶心裡震驚異常,看來這次又是一次重大發現了。他視線轉向手中的瓷缸,這個瓷缸有臉盆那麼大,用處的確不小,難怪這個老農會帶回來。
細一看瓷缸,洪天寶就發現這瓷缸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滋潤細媚,有細紋,制精色異,上面沒有任何圖案。輕輕一敲瓷缸,聲如磐,其底部呈現瓷胚本來的粗黃色。
洪天寶再看這個瓷缸的年代,就發現這是後周的物件,年代悠久。根據這一系列的表現,洪天寶就猜測,這個瓷缸就是後周時期的柴窯。
柴窯這名詞對大家可能極為陌生,這不奇怪,柴窯本就是一個傳說。柴窯,據記載建立於五代後周顯德初年河南鄭州,本是後周世宗柴榮的御窯,所以從北宋開始稱為柴窯。但是至今未發現實物及窯址,故不在當代公認的宋代五大名窯之列。
周世宗曾御定御窯瓷,“雨過天青雲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據此推斷,柴窯瓷應為天青釉瓷。
洪天寶是從以前古叔給的《景德鎮陶錄》中認識柴窯的,這本書是清代蘭浦和鄭廷掛所寫,裡面提到:“滋潤細媚,有細紋,制精色異,為諸窯之冠”。,還說柴窯瓷久不可得,得到殘件碎片,也當珍寶,用作服飾、帽飾:柴窯瓷片光芒奪目,如飛箭一般。
古代人對於柴窯的評價十分之高,但因為一直沒有發現柴窯的實物和窯址,柴窯只能在行內流傳,外界根本不知道這麼一個技藝高超的瓷窯。
洪天寶根據老農的話語,幾乎可以肯定,柴窯的窯址就在老農挖井的地方。不然的話,不可能一下子挖出那麼多柴窯製品的。
洪天寶心急,差點忘記人家還沒吃飯,剛要讓老農領路前去一看。這時候,林輝和唐心就從裡面出來了。林輝剛才還在裡面稍微加熱了一下飯菜,儘管這些飯菜剛拿進去不久,還泛著熱氣,但招待客人還是得加熱一下比較好。
“老任,你和小任快點過來吃點,不好意思呀!都是我們吃剩的,大家將就吧!”。林輝笑道,今天格外精神和高興。不但能夠遇到三個以前老領導的後代,還將折磨自己多年的老毛病給治癒了,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呀!
“哈哈!都老鄰老居子,還說這樣的集氣話!”。老任大笑道。
“怎麼樣?井挖好拉?還順利吧?”。林老笑著問道。
“唉!不好!挖了十多米,下面的土居然還是乾的,我活了這麼久,還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情況。”。提到這事,老任就嘆了口氣說道。
“咦!怎麼會這樣?”。這下連林輝也驚奇了。他雖然不是這裡土著,但住了這麼多年,對這地方也是頗為了解。村裡不是乾旱之地,地下水更是豐富。以前他就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