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房建好後,蕭裕讓張婉如來管理工廠。又讓劉忠媳婦去安排技藝精湛的村婦來織布。
織布的過程繁瑣,光是工序便有二十多道。她按工序給那些沒有收入的村婦提供了崗位,那些貧寒的婦人有了生活來源,也就不會挨餓受凍了。
分工明確,生產麻布的效率更高了,廠房外面的倉庫裡積滿了麻布。
蕭裕讓劉益輝去安排染布,他找了兩家比較有聲望的染行,染了幾個常用的顏色,染好的布,放到了第二個倉庫裡。
臨洮縣,劉益弘找到了商鋪,蕭裕與劉家三兄弟一同運送麻布到縣城的商鋪中。蕭裕親筆書寫了牌匾,這家商鋪承載的是全村的希望,蕭裕便給商鋪取名為《星源布莊》。
商鋪開業後,便讓劉賢夫婦看著,他二人心思活躍,比較適合經營。
由於《星源布莊》的麻布優異其他的布莊,價格也比其他布莊便宜,蕭裕又在開業時搞起了活動,她把現代社會的經營體系用於布莊銷售中。
市民們見這樣好的布比其他店便宜,買的越多越優惠,他們便只到這裡購買。並把這一好訊息傳播了出去,一傳十、十傳百,不過幾天的功夫,《星源布莊》的名聲便響起來了。
隨著銷量越來越大,八臺織機顯能不夠,蕭裕讓林峰再去訂購四臺織機。那幾個木匠接了活,又樂呵呵的幹起來。
除了生產麻布,蕭裕還讓村長去安排人手收購蠶繭、吉貝。
有了蠶繭,他們廠房便能織出最先進、最精緻的絲綢絹帛。
而棉花,在這裡叫(吉貝)。織出的棉布叫(織貝)。只有王公貴胄才享用得起織貝。
一匹織布的價格比五匹上好的綢緞還要貴,這般高的價格源於技術等原因,織女們紡一卷棉線比紡五卷麻線、蠶絲線還要費功夫。沒有改良更新的織布機織起來也更加繁瑣。再加上富人們習慣於絲綢布料,窮人們只穿的起麻布,這才導致棉布(織貝)得不到發展。
而棉花樹,夏禹時期便有。早在秦漢時期的雲南、新疆便已種植。三國時期便已分佈在閩江福建、珠江流域的六個省份及越南種植。
由於南北朝時期連年戰亂,幾百年得不到有利的發展,紡織技術也得不到提升,人民只是用棉花來做棉襖或棉被。極少有人用棉花紡線織布做衣。只有極少部分的織貝限貢於王公貴胄。
這個時期,在北方的平原大地,種植棉花的人極少,甚至是沒有人種植。大部分土地都用來種植糧食產物,生產力落後的年代,產值太低,再加上乾旱洪澇災害,收成便是微乎其微,庶民辛苦種植糧食,交了各種稅收,所剩之糧便只夠度日,極少能有多餘的糧食換錢。
林峰抱著蕭裕坐在馬背上,一路上逛著臨洮縣城,他們只看到一家銷售棉花的鋪子。
二人進了店鋪,與老闆相談,要收購棉花,卻沒想到,棉花的價格高的離譜!
臨近冬季,在這嚴寒的北方,棉花的需求量更高。而北方無人種植,便只能從西南方向購買。
在這戰亂時代,土匪橫行,南北走商,更是危險重重,所以這棉花便相當昂貴!
由於棉花實在太貴,蕭裕便讓林峰買了兩匹布的量,用於織布。
幾袋棉花送到了劉家村,蕭裕又讓木匠做了一個紡花機。
紡花機做起來比較簡單,兩日後,木匠便差學徒送到了廠房。
廠房內,蕭裕在教劉齊媳婦操作紡花機。說了一遍,劉齊媳婦便上手了;放好棉花,她的左腳撥著低處的輪子,左手旋轉上面的輪子,透過兩個輪子的擠壓,棉花籽就從棉花裡擠出來了,之後便把籽過濾到地上,棉花從中分離,便可以紡線了。
劉震媳婦拿到棉花,便去紡線,紡好的線還要經過跑線,跑線是織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