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俊一愣,「邵氏?」
「對啊!」
邵一夫熱情的道,「我們邵氏也是香江第一大電影公司,人才濟濟,就差一些想法和好劇本!如果你能也給一個好劇本給我們,那他們一定能交出非常好的成績的!」
「六叔,你知道我的條件是什麼嗎?」殷俊好笑的道。
「知道!」邵一夫認真的點點頭,「劇本折價1000萬,投入電影,按投資比例參與分紅。」
「那你還捨得?」殷俊失笑了起來。
邵氏的電影,可從來沒有這麼貴過,邵一夫也不是一個大方的人,而他的後繼管理者方怡華,就更是堪稱鐵公雞之中的鐵公雞了。
但沒想到的是,邵一夫鄭重的頜首道:「只要你給我一個真正的好劇本!」
殷俊以為邵一夫會在電視臺的方面,跟自己談談合作的事情,卻真的沒想到,他說的居然是邵氏。
而且邵一夫居然還同意了跟嘉禾一樣的條件。
這在殷俊來說,都有點不敢相信。
這不像是自己認識的邵一夫啊!
1980年年末的邵氏,和殷俊剛來香江時的1978年的邵氏,早已經不一樣了,很有點物是人非了。
1978年的邵氏,一年出產二三十部電影,在香江本地和外埠,每部電影都能掙一兩百萬,一年邵氏的純利潤都有千萬,執行非常良好。
但這樣的執行良好,實際上是建立在壓榨製作人員的薪水報酬的基礎上的。
一般來說,除了張策、楚源、李瀚祥等幾個導演之外,其餘的導演和監製都是領薪水的,電影票房好了,才有1-2萬塊的紅包。
就算是幾位大導演,充其量片酬不過是5萬上下,雖然有加紅包,但比起許貫文他們這些導演來,卻是差了不知道多少倍。
還有演員們,他們遠遠沒有10年之後的那些電影明星那麼幸福,他們的待遇可以比照tvb的電視明星們那樣,除了苦比還是苦比。
一個公司裡面,賺錢的只有老闆,所有的員工和中高層職員都賺不到錢,特別還是在娛樂行業,你說這樣的公司,怎麼可能持久?
因此這兩年時間裡,邵氏不斷的人才流失,去了嘉禾,去了新藝城,去了一些中小電影公司……反正就是不留在你邵氏。
而且時代在變化,觀眾們的口味也在變化。
邵氏一直維持了二三十年的電影模式,根本沒有任何的創新,所以漸漸的被觀眾們拋棄了。
1980年,到現在的11月份為止,他們一共拍了28部電影上映,但賺錢的只有11部,整個兒算下來,居然只賺了200多萬,已經進入了盈虧平衡點。
可想而知的是,到了1981年,隨著新藝城和嘉禾不斷的發力,寶禾、思源等等中小電影公司不斷的創新努力,邵氏一定會比今年更差。
一旦邵氏陷入了虧損,那絕對是一個惡性迴圈,要不了年,恐怕邵氏就會直接完蛋。
這一點,殷俊看得清楚,鄒紋懷也看得清楚,相信邵一夫自己也是看得清清楚楚。
最讓殷俊費解的,是邵一夫的頑固和拒絕改變。
邵氏其實不是沒有續命的機會的。
前世明明有好幾次的機會,讓邵氏可以發展起來,持續和嘉禾競爭,但邵一夫都毫不猶豫的放棄了。
第一個李曉龍,那就不用說了,邵一夫心中的痛。
但第二個的許貫文,卻又是一樣的,明明知道他是一個有才華能賺錢的導演,卻因為分成問題不讓步,許貫文一氣之下帶著幾個弟弟去了嘉禾,從此幫嘉禾撐起了李曉龍離世過後的十來年時間。
有了前面兩個教訓,你以為邵一夫會注意了?會懺悔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