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而要你這蠅頭小利?你太把我看扁了吧。〃伍子胥知道失禮了,連忙向老漁人道歉。隨後收了寶劍,向老漁人拜了拜,便接著趕路。他的目標是吳國,可是還沒到吳國,他就生了病,不得不停下來。這樣的話,路上的費用就得增加。他實在是沒有什麼經濟來源,只能靠乞討為生。這件事在某些人那裡又落為笑柄,然而大丈夫就應該像孟子所說:〃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
不管怎樣,他總算到達了吳國。透過公子光的關係,他拜見了吳王僚,可是並未得到重用,這也屬正常。想想看,一個帶著小主子四處逃難的人又怎麼會很快得到別國君王的認可?更何況他們還有為晉國做內應的前科。不過,這種時候,最好的心理狀態便是不怕別人不識得我,只怕我沒有才能。我若有才能,還怕沒有用武之地嗎?子胥就是這樣一個心理素質特別好的人。他在吳國呆了很久,還是沒有多少發言權。可他能調整心態,等待時機。
有一次,在楚國與吳國的交界處,兩國養蠶的女子因為爭奪桑葉而發生了爭執。兩國為此出動軍隊,大動干戈。吳國把楚國打敗了,並奪了幾座城邑回去。子胥可高興了,想要勸吳王僚趁熱打鐵,把楚國整個都滅了。公子光知道子胥恨楚國,便疑心他是公報私仇,於是對吳王說:〃您不要聽他的,楚國也沒那麼容易被打敗。〃吳王僚便沒有動兵。子胥看出這公子光不是真心為吳王僚著想,他有篡位的野心。不如等到他把吳王僚幹掉了,坐上君主的寶位之後,再出來輔佐他。
於是,他和勝一起退隱到了農村,種起田來。
第三節十七年報一仇
轉眼間,伍子胥在吳國已經呆了四五年。復仇的計劃似乎都還沒有進展,楚平王倒是自己死了。公子軫繼承了王位,號為楚昭王。這人是當初間接導致子胥父兄被害的秦女與楚平王生的兒子。吳王僚想趁他們發喪之時襲擊他們,便派出主力軍隊,全面進攻。誰想前腳出門,後院就起火了。公子光趁國內兵力虛空,暗殺了吳王僚,自立為王,人稱吳王闔廬。
雖說闔廬當初對伍子胥勸吳王僚攻打楚國這件事有異議,那是因為他要先安內後攘外。如今他稱王的目的實現了,便把子胥這個寶貴的人才召了回來,官拜為行人,任他專管朝覲、聘問等事。子胥不愧是名臣後代,他給闔廬幫了大忙。從法制、經濟到軍事、人事等方面,都立下了汗馬功勞。
春秋戰亂時期,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顯得猶為重要。子胥向闔廬舉薦了早年認識的朋友孫武,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孫子兵法》的作者。他們兩個好朋友一起選練兵士,整頓軍隊。沒過幾年,吳國便成為東南地區的一大強國。
小宇宙完善了,便忍不住膨脹起來,向外擴張勢力範圍。伍子胥與孫武等人商議好了,覺得楚、越兩國對自己的威脅最大,便制定了先西破強楚,再南服越國的計劃。這份文案的標題就叫做〃稱霸天下〃。而在伍子胥與孫武共事得很愉快的期間,楚國大臣伯嚭因爺爺伯州犁被楚王殺害而逃到了吳國。吳國也用了他,聘他為大夫。按理伍子胥對伯嚭會有一份親切感。他們有著相似的遭遇,同為楚國後代,又同與楚國結仇。但是,伯嚭跟他不是同一類人。伯嚭成了吳國的大臣以後,便貪圖享樂,完全把爺爺的死忘到九霄雲外去了。為此,子胥與他互相看不順眼,這可給子胥埋下了禍根。
好在子胥在闔廬面前吃開了,伯嚭想對子胥下手也無處可下,便表面上與他維持著和平的同事關係。闔廬自立為王的第三年,他們還共同合作討伐楚國,而且戰績還不錯。闔廬便想乘勝追擊,攻入楚國的都城。孫武說:〃我們已經打過一次勝仗,百姓已經十分疲憊了,還是等等吧。〃吳王便收了兵。
按理說,連闔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