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事。即如十九日之硃諭,皇太后已以為過重,故不得不徐圖之。此近來實在為難之情形也。朕亦豈不知中國積弱不振,至於阽危,皆由此輩所誤,但必欲聯一早痛切降旨,將舊法盡變,而盡黜此輩昏庸之人,則膚之權力實有末足。果使如此,則膚位且不能保,何況其他?今朕問汝,可有何良策,俾舊法可以全變,將老謬昏庸之大臣盡行罷礎,而登進英勇通達之人令其議政,使中國轉危為安,化弱為強,而又不致有拂聖意?爾等與林旭、譚嗣同、劉光第及諸同志等妥速籌商,密繕封奏,由軍機大臣代遞,候膚熟思審處,再行辦理。聯實不勝十分焦急翹盼之至,特諭。”
劉體智撰的《異詞錄》中,說光緒的衣帶詔,其大體意思也和羅惇融之說近似。《清史稿》在“楊銳傳”中肯定了羅惇融的記載,稱“宣統改元,銳子慶昶繳手詔於都察院,請代奏,始傳於世。”
《清史稿》一書是民國政府成立的國史館編篡的,雖然後來被查禁,但應屬正史性質,在編撰過程中可以查閱政府擁有各種檔案資料,所以,《清史稿》的肯定便可以算是為密詔的真假問題畫了一個句號。那就是說,康有為自己所宣稱的衣帶詔是假的了,真的衣帶詔的內容,按《清史稿》所載是:
近日朕仰觀聖母意旨,不欲退此老耄昏庸大臣而進英勇通達之人,亦不欲將法盡變。朕豈不知中國積弱不振,非力行新政不可?然此時不惟朕權力所不及,若強行之, 朕位且不能保。爾與劉光弟、譚嗣同、林旭等詳悉籌議,必如何而後能進用英達,使新政及時舉行,又不致少拂聖意,即具奏,候朕審擇,不勝焦慮之至!”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九章 光緒是否準備發動針對慈禧的政變(6)
按這個密詔內容,光緒根本就沒有任何發動政變的意思,他想要的是“使新政及時舉行,又不致少拂聖意”,就是說,他不願意和慈禧鬧翻,他想要的,是在慈禧同意的條件下進行變法維新。
這就可以解釋光緒為何不殺死慈禧的問題了,因為他根本就沒有想過殺她,連“少拂聖意”也儘量避免。但是問題又出來了,既然光緒沒有圍園殺慈禧慈禧的意思,那麼譚嗣同讓袁世凱帶兵進京,圍園殺慈禧的意圖是怎樣來的,是譚嗣同自作主張想這麼做?還是康有為、譚嗣同等人秘密商量後的結果?
5.圍園擒殺慈禧的策劃
胡思敬的《戊戌履霜錄》上記載有楊銳將光緒的密詔拿出宮後的情景,說是楊銳先將密詔交給譚嗣同看,“嗣同捧沼大哭,奔告有為,有為曰:‘太后當國幾四十年,是更變多而猜忌甚,末可口舌爭也。’嗣同日:‘是不難,當為主上了之。’引有為人臥室,取盤灰作書,密謀招袁世凱入黨,用所部新建軍,圍頤和園,以劫太后,遂錮之。有為執嗣同手,膛視良久曰:‘母后固若是其可劫耶?’嗣同曰:‘此兵諫也,事成請自拘於司敗,古人有行之者矣。’次日以告梁啟超、林旭,啟超稱善,旭言‘世凱巧詐多智謀,恐事成難制,請召董福樣。’嗣同不可。”
按這個記載,圍園擒殺慈禧的注意是譚嗣同出的,梁啟超、林旭等贊同,康有為稍微有點猶豫,但是也沒怎麼反對。譚嗣同出的主意,譚嗣同又一力承擔,直接去法華寺動員袁世凱,似乎整個事情的策劃、運作全部都是譚嗣同搞的。
但是譚嗣同是康有為的弟子,他們是一派的,都是帝黨,如果《戊戌履霜錄》的記載屬實,那就是說帝黨的確策劃武力政變,要將慈禧太后或擒或殺。
但是康有為後來否認帝黨策劃政變的事,他在光緒慈禧死後,載灃當攝政王時,向載灃上書,書中說:“自逆臣袁世凱無端造出謀圍頤和園之語,陰行離間,遂使兩宮之間常有介介。。。。。。先帝之所以備歷艱險以迄今日,實惟此之故。”
康有為認為圍頤和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