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也有陳蔚在人員安排上的妥善有關。
“以臣之見,自大梁入主中原一來,朝廷偏居關中一隅,雖然也有科考之制,但由於朝廷令不出關中,對讀書人的吸引力日減,若是可以,淮右不妨求取朝廷許可,在淮右舉科,規模可大可小,吸引人才來投。”陳蔚頓了一頓,“淮右三州之地,照說自然無資格舉科,但淮右人才匱乏,若是能以科考來吸納人才,也能稍稍緩解不足之虞。”
江烽對唐代科舉制度還是比較瞭解的,唐代科舉制度一般是先經解試,後入省試,尤其是省試規模甚小,考取不易。
隨著李唐勢力萎縮,僅保有關中之地,這解試和省試自然式微,考中了卻無官可做,誰人還有興趣?
因為省試的取消,加上戰亂不休和藩閥勢力的膨脹,文官體系的影響力日漸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武將體系的日漸興盛,加上術法一道的興盛,文官體系就越發顯得暗淡了。
但是江烽卻也知道,武將體系固然很重要,術法一道更應倡導,但文官政務體系一樣不可偏廢。
文官治理體系的是否得力,直接關係到一個地區的政務體制的順暢,勸農、水利、倉儲、刑法、商算、賦稅、測繪、建造等等這些事務都需要一大批熟悉政務的官員來推動。
哪怕是到了近現代社會,這種文官體系及其延伸到末端的吏員體制的運作是否順暢,也直接關係到一個地區的社會經濟事業發展。
江烽認為在當下這種封建時代體制下,就更為重要,那種偏重武將體系和術法體系更多的是注重眼前利益,而忽略了長期的效益。
陳蔚提出的要向朝廷獲得特別恩賜,在淮右之地先行解試,再行省試,吸納人才,無疑是一個有些驚世駭俗的建議。
要知道解試簡單,但省試那必須是在尚書省,淮右之地何德何能敢行省試?朝廷特許恩賜,似乎也難以在這方面開戒才對。
不過陳蔚的建議開始讓江烽開啟了一條思路,那就是開解試,也就是州試。
州試規模不妨擴大一些,哪怕是成績略差,也可以將這些庶民出身讀書人送入政務學堂中進行培訓,待其熟悉日常政務後,安排到各州縣擔任基層吏員。
這對於地方社會事務的推進無疑能起到極大的作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地方士紳宗族勢力對基層政權的把持。
陳蔚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的這個建議竟然讓江烽觸類旁通的想到了要以這些讀書人來培訓為基層吏員,以此來對抗地方士紳宗族勢力,這固然難以起到解決根源的效果,但是卻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制衡。
“還有麼?”江烽饒有興致的問道。
“嗯,臣以為,這等科考,未必要嚴格限制於三州,若是有外來讀書人願意參與解試,也應當採取特殊方式准許其報名,以便最大限度的吸納人才,畢竟我們淮右之地的讀書人還是太少。”
這番話就是由衷之言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已經有些損害本土士紳大族的利益了,但是陳蔚仍然能堅持說出來。
不得不說,陳蔚這個時候已經更多的站在了江烽的臣僚角度建議,而非陳氏一族的族人角度上了。
對於陳蔚的這些建議江烽自然很高興,但是江烽更高興的還是陳蔚的這種態度。
這說明,越來越多的人已經開始看好自己,對自己更具信心了,這往往是能夠吸引到更多人才來投效的關鍵。
只有當大家都認為你能在這個亂世中成功時,大家才願意把自己的命運交給你,這大概也是壽州這一重要州郡落入自己手中的一大意外收穫。
三州之地和只有澮州完全是兩個概念,三州防禦守捉使這才是一份藩閥的氣象,而一州刺史還不夠格。
淮右之地並非文人薈萃之地,與傳統的文人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