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力量來應對,犧牲機動性,強化防禦力量,但這也是被動之法,最終要擊敗胡騎,還是要靠騎兵,所以騎兵力量絕不可少。
問題是現在自己手中的騎兵實在太少了,不,準確的說,騎兵數量並不少,光是原泰寧軍中就能湊出起碼三個軍的騎兵,加上淮右的騎軍,只要肯建,湊成五個軍甚至六個軍的騎兵都不在話下。
關鍵是能建立起一支合格騎兵的條件太高了,光是戰馬,所需數量極大,以原泰寧軍和淮北軍騎兵為例,如果要完整建成六個騎軍,所需戰馬起碼缺額起碼在八千匹以上,這還是按照一比一點五的比例來配備,而在河東,均是按照一比二的比例來配足戰馬。
還有戰甲馬鎧,以及更合格的武器,這些耗費都是天文數字,就算是自己把徐州的冶鐵中心開發出來,也未必支應得了,而且時間上也未必來得及。
江烽很清楚,一旦契丹人南下,如果自己沒有三四萬鐵騎,也就是沒有十五個軍以上的騎兵來應對,無論自己在步軍上有多麼大的優勢,在河北大平原上,自己勢必陷入困境和苦戰中。
除非自己放棄對方在野外交鋒,而改以堅城據守,或者就是撤到淮水以南水網密集的區域。
可是那樣做行麼?以契丹人的殘暴兇橫,這種戰法,只怕就真的河北大平原上要成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然後變成契丹人的牧馬之地了。
唯一的辦法就是以騎兵對騎兵,然後以步軍克騎兵,只有騎兵和步軍奇正相合,方能起到奇效。
泰寧軍的騎兵力量並不弱,甚至比起大梁軍騎兵不遜色,唯一差一點的就是他們戰馬和裝備了,就算是淮北騎兵的戰鬥力也差不到哪裡去,只要能把戰馬和裝備跟上,一樣有一戰之力。
戰馬,鎧甲,這都是燒錢的活兒,要想在這上邊補齊,那就只能在粟特商人身上打主意了,而要讓粟特商人上鉤,大概也只有在徐州的冶鐵監上做文章了。
*****************************************
心中存了這些心思,江烽在兗州的視察也就少了幾分興致,但是起碼的程式他還是走到了,泰寧諸軍每個軍他都一一走到,也和各軍的營指揮使以上軍官進行了見面座談,這也是以往泰寧軍從未經歷過的。
不過泰寧諸軍的指揮使們卻暗自感慨,這位主君可是不簡單。
這種直接與營指揮使這一級的軍官見面談話,幾乎就是讓營指揮使們明白現在他們是吃誰的糧,替誰賣命,甚至可能建立起了一條直接通天的渠道,若是自己一干人有什麼異心,那麼這些人也許就會變成一顆釘子,一枚眼線。
回到徐州,江烽就以武寧節度使身份釋出命令,組建武寧左軍和武寧右軍,兩軍各新組建八個軍,其中左右軍十六個軍中騎軍佔六個軍,步軍五個軍。
這個突如其來的決定讓包括陳蔚、崔尚、王邈、楊堪等人在內的淮右(武寧)高層大為吃驚,同樣也震動了包括原泰寧軍和感化軍的高階將領們。
在他們看來,就算是要對原泰寧軍和感化軍諸部進行整編,也不用如此著急,也不可能一下子就新編十六個軍。
更為讓人震撼的是要新建六個騎軍,這意味著基本上要將原來泰寧軍和感化軍的騎軍全部保留下來。
要知道原來泰寧軍和感化軍的騎軍雖然在編制和兵力上不缺,但是在戰馬甲冑這些方面卻缺口巨大,現在彭城郡公釋出命令,自然不可能像原來那樣湊合著幹,那就是要實打實的建齊滿編齊整的六個騎軍。
如果再加上淮右軍的兩個騎軍,也就意味著彭城郡公手中將要建成八個騎軍兩萬騎兵,這在江淮一帶絕對是首屈一指了。
一干臣僚們紛紛建言,但是均遭到了江烽的斷然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