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身在武昌城外的羅澤南出於大局考慮,沒有按照曾國藩的指示去做。他認為武昌乃南北樞紐之地,如果湘軍驟撤,胡林翼一軍不足以當太平軍兵鋒。而且,據報武昌城內太平軍守軍糧食已經接近吃盡,再堅持一下,可以克復這一堅城。
在曾國藩書信發出後的第十天,武昌城外又有太平軍援軍趕到,形勢危急。還好羅澤南事先安排有後備隊,自洪山馳下,奮擊太平軍。交戰之間,有彈片正中羅澤南左額,血流如注。堅持許久,衛兵最終不得不護送羅澤南迴歸洪山大營,但他仍舊危坐營外,指揮戰鬥。
由於彈片嵌得太深,止血不住,羅澤南轉天亡於軍營之中。這位羅澤南,曾國藩的湘鄉老鄉,非一般軍將,乃清朝後期一代大儒,著有《小學韻語》、《西銘講義》、《周易附說》、《人極衍義》、《方輿要覽》等著作,是詮釋程朱理學的大家,時稱&ldo;羅山先生&rdo;,其弟子也多為湘軍名將,如李續賓、李續宜、王錱、劉滕鴻、蔣益澧等人,這些人皆在《清史》中有傳。
聽聞羅澤南死訊,南昌城中的曾國藩悲從中來,絕望至極,只得聽天由命,坐以待斃。
這時候,只要石達開等人在南昌加緊攻勢,或遲或早,此城肯定不守。
路到絕處開生面。南京方面,洪、楊二人力命石達開東援,以齊力共破清軍的&ldo;江南大營&rdo;。
上命不得不聽,石達開只得從南昌撤圍。曾國藩鹹魚翻身。
至此,太平軍&ldo;西征&rdo;告一段落。
附:《虜在目中》
(說明:《虜在目中》著者不詳,抄本原藏於北京圖書館。此文應該是一個曾經被太平軍俘虜的讀書人所寫。《虜在目中》對於太平軍的軍營制度、儀節、紀律、習慣、作戰技術、文書格式等等,多有詳細的第一手描述。對於研究太平軍作戰方式,很有參考價值。)
賊營出陣,皆以大率小,如:偽丞相當頭,次偽檢點,左、右偽指揮,次偽將軍,次九軍偽總制,率各屬下偽典官、監軍、軍帥、師帥、旅帥、卒長、司馬等。以三軍居中,六軍分左、右翼。偽總制,進則視偽指揮之旗,退則視偽丞相之旗。眾賊目進退,皆隨偽總制之旗。
賊臨陣遇官兵時,偽丞相之旗居中,分開門戶,滾牌手數十面,隱住大炮。俟偽指揮、將軍由左右抄出,則滾牌一散,大炮打出,左右繼以抬槍、鳥槍,眾賊兵吶喊,遂就勢衝出。官兵為賊所惑,每在此時。人聲、炮聲,其勢甚大,不知黔驢止此一技耳。偽檢點之旗居後,視賊有不按隊伍者,收兵時斬。如前軍敗,後軍零星先走者,即斬。
賊與官兵交戰時,約十餘合之後,故退二三十步,復一擁而進,謂之&ldo;回馬槍&rdo;。賊每戰皆施此計。視官兵稍敗,則左右之軍追上,兩軍一合,後軍隨後一圍,如連環之式,用長矛混戰。大約賊之陣勢,皆不出一分一合之法。倘左右有接應之兵,由中一擊,其圍自潰。
賊視官兵遠走,前軍已成圍者不動,後軍抄出追之。
賊屯兵之所,四方皆築土城,約高八尺,厚二尺,用木柱埋在土內,相去約四尺遠,兩兩對埋,裡外卡以木板,中實以土,如江南筑土牆者然。但築牆者,牆成即將板木撤去。茲則築一層,加一層。牆上開兩小方洞,一大洞,兩兩相間。小洞內安置抬槍,大洞置鐵炮。外面看之,全不見槍炮形跡。賊每從洞內窺伺官兵。城上亦可登望。
土城外,有濠溝,即築城取土之處,城完而溝亦成矣。內插竹釘,以防官兵衝突。
賊印以松木為之,約長三寸,寬寸半,旁刻二龍,中刻賊偽銜,皆是真字,無篆書。
賊謂槍頭為&ldo;札嘴&rdo;。用竹竿長一丈二尺,逐節用火炙過,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