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可笑者,清朝各地地方官員為救急,四處查礦,真所謂&ldo;臨渴而掘井&rdo;。有人主張對鴉片開禁,徵收高稅以斂錢,實為荒唐短視至極。有人上書要求停發朝中官員的&ldo;養廉銀&rdo;,開源節流,結果是碰個沒趣。更有翰林院的&ldo;文豪&rdo;上書,要求政府在四川錦江打撈明末張獻忠埋藏的千萬兩金銀,把傳說當成救急藥方。甭說,在清廷諭令下,四川總督裕瑞果真帶人掀袍撅腚撈了幾個月。江底尋寶,茫茫無功。
想錢想到瘋。清政府便把從前臨時性&ldo;捐納&rdo;,改為長久性的政策。捐納,說明白一點,就是花錢買官做。捐納,本為&ldo;捐輸&rdo;,是士大夫出錢向國家&ldo;作貢獻&rdo;,政府發個獎狀委任狀啥的名譽鼓勵。後來,&ldo;捐輸&rdo;買官不好聽,就都叫&ldo;捐納&rdo;了。由於急需錢用,清政府準許官爵&ldo;賣價&rdo;打折。1854年與1826年相比,賣價實際上已經打了六折。自1857年起,一改從前&ldo;捐納&rdo;、&ldo;捐輸&rdo;都用現銀的規定,政府表示可以&ldo;半銀半票&rdo;。&ldo;票&rdo;是指清政府發行的不值錢的&ldo;新鈔&rdo;和&ldo;大錢&rdo;。想買官的人到投機鈔販手裡低價購買銀票和大錢,再去買官,自然便宜不少(千兩銀票,只花二百兩多一點白銀即可買到)。
後來,為了收取更多的錢,清政府又明示,除了可以花錢為本人買官爵外,限度再次放寬放闊,有錢人可以給自己親戚&ldo;捐取&rdo;官爵,而且,政府簡化辦事手續,一手交錢一手交&ldo;官&rdo;(榮銜委任狀),各省各軍營糧臺有北京發下的大疊大疊空白&ldo;部照&rdo;,收錢立填,頃刻而待,&ldo;當官&rdo;或讓自己死去的老爹老媽姥爺姥姥&ldo;當官&rdo;,比現在照快相還容易,立等可取。
為了&ldo;競爭&rdo;,各省、各糧臺競相削價&ldo;處理&rdo;官職,賣貨一樣&ldo;招待&rdo;前來買官的&ldo;顧客&rdo;。好事者多,中國人又愛過&ldo;官癮&rdo;,政府確實撈了不少錢。政府官職一般明碼標價,童叟無欺,二十千錢,九品;四十千,八品;六十千;七品;八十千,六品。想當時二千文換折一兩銀子,就是說花四十兩銀子就可當個&ldo;知州&rdo;(六品),&ldo;地市級&rdo;大員了,不可謂不便宜。如果&ldo;捐&rdo;銀上萬上十萬的,&ldo;顧客&rdo;對政府的舉人頭銜、鹽運使頭銜,可以&ldo;自由&rdo;選擇。州縣上交捐銀多的,清廷也加以鼓勵,增加文學、武學定額以及中試名額。
此外,在太平天國活躍的江蘇、浙江等地,清政府還想出新的名目:&ldo;罰捐&rdo;。也就是說,那些被迫為太平軍服務做過&ldo;偽官&rdo;的人,依&ldo;官職&rdo;大小,捐銀當罰,可免&ldo;從逆&rdo;之罪。
到太平天國後期,清政府為擴大財源,規定&ldo;捐輸&rdo;不再侷限於&ldo;銀兩&rdo;,銀錢米麵,豆草糧食,駝馬驢騾,雞鴨魚肉,統統可以收納,折銀給官。也就是說,賣豆腐的石老二,只要天天給衙門送一車豆腐,連送一年下來,最後很有可能讓他兒子石躍、石高興弄個九品官,名義上也是政府&ldo;公務員&rdo;啦。
也甭說,積少成多,幾年下來,&ldo;捐輸&rdo;收入佔每年財政收入的五分之一要多。
至於&ldo;厘金&rdo;這種商業稅,本來從米開始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