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黨最早進入清政府&ldo;視野&rdo;的,當屬嘉慶十九年(1814年),江南御史陶澍上《條陳緝捕皖豫等省紅鬍子匪徒》奏摺,他報告說,有不少兇橫不法的&ldo;紅鬍子&rdo;匪徒,系&ldo;白蓮教&rdo;漏網分子,&ldo;人以其兇猛,故取劇中好勇鬥狠、面掛紅胡者名之……(這些人)成群結隊,白晝橫行,每一股謂之&l;一捻子&r;&rdo;。可見,當時俗稱&ldo;紅鬍子&rdo;的捻黨,乃是一種類似黑社會的組織,不僅有白蓮教教徒,還有失業鄉勇和地痞惡霸。
嘉慶年間,清朝社會衰兆已經明顯,地方蠢蠢欲動,安徽、山東、河南等地民間組織門類繁多:順刀會、虎尾鞭、八卦教、義和拳(注意這個組織,它早在嘉慶時就有,並非八國聯軍時的&ldo;新鮮事物&rdo;),當時,這些黑道組織&ldo;橫行鄉曲,欺壓善良&rdo;(《清仁宗實錄》),而且截搶私鹽(典型的黑吃黑)。在湖北,捻子稱為&ldo;白撞手&rdo;;在安徽、江蘇、山東一帶,由於他們挾厚刀插帶腰間,又稱&ldo;拽刀手&rdo;。
除了&ldo;結夥&rdo;被稱為&ldo;捻子&rdo;以外,由於這些人常常&ldo;捻紙燃燒,毀室劫財&rdo;,或者聚眾捻香鬧龍戲,都是&ldo;捻子&rdo;的外延,人員越扯越廣。
捻黨大興於淮北地區。此地歷史上一直就民風剽悍,尚勇爭,好恃氣,動輒鳥槍大刀亮出,械鬥和仇殺成為常事,加上宗族勢力強大,都為捻黨的興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此外,由於&ldo;潛規則&rdo;使然,世路難行錢作馬,捻黨在地方政府中耳目眾多,稍有風吹草動就遁於無形,官府根本搜捕不到。長久敷衍,終成大患。
從早期械鬥仇殺吃大戶開始,逐漸發展下來,捻黨越來越多,勢力越來越大,成員成分混雜,兵勇、小偷、船伕、災民、衙役、失業農民、手藝人以及為惡一方的中小地主和落魄秀才,無不借捻黨力量企圖風生水起實現個人抱負。但是,捻黨與天地會、拜上帝教有一點最大不同:它不是以宗教面目招整合員,只以&ldo;替天行道&rdo;、&ldo;劫富濟貧&rdo;來當幌子,組織形式也談不上嚴密,參加者想來就來,想走就走。
當然,捻黨的發展確實是個由量到質的演變過程。他們最早是數十上百人結幫持械&ldo;吃大戶&rdo;‐‐往往叫花子一樣闖入大戶人家門外,乞求酒食。酒足飯飽後,放響炮三聲,嘯呼而去。而後,他們就開始在水陸隘口設路障收買路錢,如果見到是遠方富商,往往行劫害命,稱為&ldo;打悶棍&rdo;。他們還常常搶掠私鹽販子的貨物,黑吃黑不亦樂乎。
日後,見私鹽利大,捻黨有不少人便以搶劫者變為走私者,他們的東西當然沒人敢搶,由此獲利頗豐。走私以及武裝打劫掠得財物後,一半歸捻首,一半大家平攤。待數日所搶東西揮霍一光後,大家重聚,捻首大叫一聲&ldo;裝旗!&rdo;於是合夥再出去搶掠。
發展到最後,捻黨就開始公開抗差抗糧,和政府正面發展衝突。也正是從這以後,清朝政府開始正視這些人。
道光初期,安徽巡撫陶澍鎮壓捻黨最得力,在省內嚴密佈控,禁止捻黨公開活動,殺掉不少帶頭鬧事的人。此後,他在兩江總督任上,仍舊大力緝捕捻黨和白蓮教徒,一時間捻黨大有銷聲匿跡之勢。
道光九年河南旱災嚴重,災民饑民遍地,各地的捻黨隨之大起,最後發展到淮安、廬州等地捻黨用大炮、抬槍進行大規模武裝搶劫的事情。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威望日降,內部統治虛弱,各地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