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栽跟頭最大的就是剿捻的失敗。
突圍過河後,捻軍內部矛盾又起。昔日的太平軍部與捻軍不和,互相爭強鬥勢。為了避免火拼,賴文光、任化邦等人留在中原地區,史稱&ldo;東捻軍&rdo;;張宗禹率部向西北進發,想聯合當地造反的回民一起謀救重起,史稱&ldo;西捻軍&rdo;。
東捻軍數萬人自河南中牟出發,突入山東,準備進入運河以東地區搶糧。由於清軍有備,進攻受挫,東捻軍只得趨至河南商丘。他們打歸德不下,復想去陝西與西捻軍會合。清軍非常重視,處處堵截。
跑來跑去,東捻軍在1866年年底進入湖北。賴文光的想法本來很不錯,他想進入湖北後搶糧休整後從宜昌殺入四川,然後以天府之地為中心,逐步四擴,力圖把勢力延及湖北、雲南、貴州、陝西,最終與西北的西捻軍和造反回民者遙相呼應,重整太平天國。
這種意圖,清廷方面早有察覺。左宗棠等人密切注視東捻和西捻的動向,隨時加以防範。
由於馬隊前行需要一定的地利條件,東捻軍後來取消入陝計劃,最終被迫進入膠東地區。事實證明,跑入這種地方,處處兜繞,長久而疲,雖然取得一些勝果,但東捻軍在窄狹的地區根本不能發揮所長。
1868年(同治七年)1月6日,連敗之下,倉惶逃跑的賴文光率殘部在從仙女鎮跑入揚州東北的運河邊上被清軍前堵後截,人馬死傷大半,最後受傷被俘。
這位太平天國的遵王在生命最後關頭異常冷靜,供述中語氣慷慨,沒有任何求饒乞命的說詞。(很奇怪,清朝文吏似乎沒有對他的供述做任何&ldo;加工&rdo;)他的供述中只是稍有美化&ldo;李宮保&rdo;之句一二,並自攬責任,表示張宗禹往西北是出於己命。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