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回安徽老家。1863年初,雉河集失守,張樂行被俘殺,雙方基本斷了聯絡。
第五,捻軍、太平軍重新攜手時期。時間是1864年至1868年。張樂行之死,代表初期捻軍的消亡。張宗禹、任化邦代表後期捻軍的崛起,他們在1864年與東下的西北太平軍聯合,準備入援南京,但被僧格林沁等人阻截於鄂東地區。南京被清軍攻陷後,黑石渡一戰,太平天國扶王陳得才自殺,張宗禹等人也一敗塗地。於是,殘存眾頭目擁立太平軍的遵王賴文光為主。這樣一來,太平軍、捻軍在太平天國滅亡後倒真正實現了實質上的&ldo;聯合&rdo;。
此後的戰鬥,其實是捻軍當一方主角,因為太平軍已經不存在。但在組織形式上,捻軍受賴文光影響,仍奉太平天國為&ldo;正朔&rdo;,旗幟、封號、印信皆是太平天國那一套。所以,賴文光假借洪秀全兒子之命,封張宗禹、任化邦等人分別為梁王、魯王等等。
1866年,這支捻軍又分為東捻和西捻,東捻主要是太平軍故部,西捻主要是捻軍&ldo;老人&rdo;,所以賴文光和張宗禹分領二部。
捻軍最赫赫的戰功,不用說,肯定要屬打死僧格林沁王爺。僧王之死,對滿清最高層是致命傷,他們賴以慰藉的最後滿蒙系支柱崩垮,日後只能靠漢人們出頭了。
李鴻章、左宗棠當然不是吃素的,這兩個清朝的&ldo;中興之臣&rdo;,最終把捻軍送入了歷史的深淵之中。
零星分散的烏合之眾‐‐早期&ldo;捻子&rdo;的活動
捻子作為一種民間地下組織,康熙時代的山東地區就有,稱&ldo;拜捻&rdo;。&ldo;捻&rdo;不是清朝官方的誣稱,是捻黨的自稱,別人也這樣稱呼他們。&ldo;捻&rdo;的意思很中性,安徽、河南、山東方言中的&ldo;捻&rdo;當&ldo;結夥&rdo;講。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