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洪育鰲更是以部院大臣身份如老農般下田耕作,為的就是能夠自己種點糧食,從而能將他那份糧食省給士兵們。如此一位心繫天下,心繫百姓,心繫普通士卒的文官,堂內諸頭領又哪一個敢說不佩服,不尊敬。因此袁宗第一說要請潘公公和洪部院來給弟兄們主持,眾頭領都是轟然說好。
潘應龍和洪育鰲就在後衙,他們沒有主動要說主持這場大會,因為他們擔心現在永曆皇帝棄國出逃,來會的諸位頭領對大明肯定失去信心,加上他們大半本就是明朝眼中的流賊土寇,若見他二人來主持大會,怕是會有不滿,弄得不好就會一拍兩散,故而這才雙雙留在後衙不來與會。
袁宗第和李來亨代表諸家頭領來請,潘應龍和洪育鰲都是愣住,片刻對視一眼,也不客套什麼,一前一後便往前衙走去。來到堂中,見到這滿堂的首領,二人心中很是感慨,然而心下俱是有些困惑,大明皇帝棄國出逃,天下軍民沒了主心骨,怎的這滿堂首領們卻沒一個面有戚色,心有痛楚的。
他二人卻是有點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了,身為永曆內廷中人和朝廷中人,潘應龍和洪育鰲對永曆帝棄國自然感到悲傷、絕望,可堂內這百多號首領卻都是造反起家,對明朝根本沒有多少敬意。哪怕李來亨、袁宗第他們對永曆朝廷也沒多少敬重,之所以接受明朝招撫,目的只是為了抗擊滿清,這和當年孫可望、李定國他們選擇聯明抗清是一個性質。真要叫他們對永曆皇帝有什麼忠誠之心,也是強人所難了。
再者,夔東諸家和搖黃十三家現在的局面可比從前的好,從前他們被四川和湖北的清軍困在夔東和三峽那片不大的地方自生自滅,現在他們卻在太平軍的幫助下如淺龍入海般將湖廣攪了個天翻地覆,無論是實力還是影響都比從前強得太多。所以,地盤和實力都得到了擴大的眾頭領們又哪裡會覺得這天要塌了,他們反而覺得這天看著不錯的很。
。。。。。。
人物複雜,劇情需要不得不讓這些本就是正史上的英雄出面,可若不介紹來歷,讀者大半又不知其人,真是難寫的很。寫多了,怕被罵湊數,不寫又是糊塗,難。
另外寫此章節時,骨頭感慨,南明末期,多少漢家英雄窮途末路,為大明王朝上演了一出出悲歌。太監潘應龍陣戰不退,部院洪育鰲被俘不屈,被害投屍峽下。清軍擒袁宗第、郝搖旗殺之,李來亨、劉體仁等全家縱火殉國。。。。(未完待續。)
第六百二十二章 唐王做的,韓王也可做的
潘應龍和洪育鰲對於是否擁立唐王監國,二人其實各有態度。訊息剛從沅州傳來時,潘應龍便曾對洪育鰲和李來亨等人說道,天子雖然棄國出逃緬邦,但恐是在清軍壓力之下不得不暫避藩屬,非是本意棄國。故國內不當另立監國,即便為安軍民之心,也當稍侯一段時間,待緬邦那邊傳來朝廷具體音信再說。若是眼下便急急擁立唐王監國,弄得不好便是重蹈唐桂之爭,於大局無益。
洪育鰲的看法則相反,他明言指出永曆現在已經逃至緬甸,所以為君棄其國,棄其臣民,國朝兩百八十年以來,何曾有君棄國而逃的,便是當年英宗皇帝也只是被俘從而被迫北狩,因此廣東方面在永曆棄國的前提下提出擁立唐王監王於道統大義不失,夔東方面當予以響應支援,如此才能收拾人心,使天下抗清軍民不致因永曆棄國絕望。
顯然,洪育鰲是堅決支援擁立唐王監國的,因為當年隆武帝從浙江入福建時,他便是以地方諸生身份前去相迎,由此被授衡州通判踏上仕途。且他能有今日,也是隆武帝一力簡拔所致,若非隆武帝力排眾議,恐他還是個小小百里侯。故而於公於私,於情於理,洪育鰲都當支援擁唐王監國。
潘應龍和洪育鰲沒有達成意見,但雙方對眼下局面也是清楚,所以倒不是就此翻臉,各自拉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