麼說,可眼看著能賺的錢賺不到,曾春心裡象貓撓了一樣。
“家明,外縣也開始搞這個了,我聽說連奉上、萬新都成立了食用菌推廣中心。我們要是不抓住機會,別人可就搶了先!”
這倒是個麻煩事,現在的領導眼睛只盯著政績,壓根就沒有為農民考慮的想法,李家明也無可奈何,只能安撫道:“我們做外貿,他們做內銷,沒關係的!做事要沉得住氣,桌子上多爭一塊錢,當得我們累半天。“
勸不動,曾春只好提醒道:”家明,我們的成本上漲了,價格也要漲一漲吧?一袋漲個兩三毛錢,沒人會有意見的!“
漲什麼漲?要不是利潤不高,李家明還想降價,逼得外縣的食有菌開發中心也降價。
”曾春,這也就是一波風潮,只要我們不提價,人家就賺不到什麼錢。那幫當官的德性,你還不曉得?賺不到錢,撈不到好處的事,哪會有什麼熱情?“
道理是這道理,但萬一又跟細木工板樣,人家就是要對著幹呢?
”家明,這是做生意,不是賭氣,賺到錢才是真的!“
小家子氣!
”那就賭一把唄,贏了我們把這十來個縣全佔掉,輸了也不過是少賺點而已。這不就跟你們打牌樣,拿到一副好牌還不敢下注?”
玩笑著解釋了兩句,李家明又叮囑道:“曾春,銀耳、木耳的事盯緊點,公司不能光靠一個香菇!”
老大沉得住氣,當小的能怎麼辦?想盡快達成合作協議的曾春只好作罷,繼續去忙他們的銀耳、木耳栽培。別人跟風是沒辦法的事,想賺大錢就不能總盯著已經讓人跟風了的東西,要是銀耳、木耳能栽培成功,公司才能繼續大發展。
時間就這樣不緊不慢地過著,在外頭轉了個遍的陳東,終於發現了一個秘密同古的菇農在生產期不用噴灑農藥,每個大棚的菌棒雜菌汙染率居然也不足千分之五。
不足千分之五是什麼概念,一個大棚四千袋香菇,被汙染的只有十餘袋,成本不過是幾十塊錢,全部扔掉都比噴藥更划算!這也就意味著,‘山裡人家’公司集中生產的路子是對的,只有工廠化生產才能儘可能杜絕雜菌汙染;而不象鄰近幾個縣樣的分散作坊式生產,那樣搞固然降低了生產成本,卻不得不靠大量的農藥控制雜菌汙染。
生產成本啊,工廠化製作菌棒,並沒有因為規模而降低,反而因為交通不便、長期聘用工人的因素,一支達到一塊二毛錢;而分散的作坊式生產,因為省去了運輸成本,以及工人是臨時聘用的原因,反而每隻菌棒只需要八毛錢左右。
生意人嘛,只要有利可圖,總是能踐踏一些東西的,在商場上摸爬滾打幾年的陳東也不例外。在各個鄉鎮轉了十來天,他又回到了縣城,跟他的發小試探道:“阿昊,我呢邊投資,有咩優惠政策呀?”
兩人太熟了,熟到陳東一撅屁股,董昊就知道他要拉什麼屎,因此理都懶得理他。這年頭外商吃香,說他們是超國民待遇都不為過,可建生產基地哪有那麼容易?
土地、廠房、招工、培訓、原材料購買、生產安排、產品收購……董昊是自己跟著舅舅幹過的,也看過李家明他們是如何幹起來的,自己這發小雖然人聰明,但要他耐得下那性子,還真不看好他。
更何況,你幹成了又能怎麼著?
香菇產業只是提高農民的收入,解決不了城鎮人口的就業,無法創造大量gdp、提供大量稅收,而且要在官僚碗裡搶飯吃。現在各縣的食用菌開發與推廣,都是農業部門在搞,怎麼願意給外人染指?
外商投資能讓報告更好看,但裡子呢?有開發、推廣的名頭,農業部門、各鄉鎮的頭頭腦腦都能從中得實惠。交給私人搞,哪怕是外商投資,也只是縣領導們有吹噓的資本,經辦的人可曾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