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的大戰之後,他們的兵力已經消耗殆盡,兩節度使只剩下不到兩萬殘兵留守。唯一尚有五萬多兵馬的朔方軍,他們的節度使還是一個上任不久的無能書生張齊丘。
突厥人只是稍微的試探了一下,便試探出這位唯一手頭有兵的張齊丘沒什麼打仗的本事。他們稍微攻了一攻,便拿下了朔方軍所轄的北端堡壘受降城。然後,突厥人便開始蠢蠢欲動,醞釀著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張齊丘本就不會打仗,此刻又是獨木難支,所以忙向朝廷請求援兵。朝廷只能從已經歸於安祿山的河東道調集兵馬支援。雖然短暫的穩定住了局面,但那也非長久之計。
而且河東道歸屬於安祿山,調動安祿山的河東道兵馬破費了一番功夫。安祿山連上奏摺稱東。突厥和契丹人也蠢蠢欲動,河東道兵馬不能調動云云。不但說不能調兵,反而要求朝廷增兵。一來二去,還是李林甫寫了信給安祿山,這才讓河東道的五萬五千兵馬勉強分了三萬到河西道,穩定住了邊境的形勢。
而王源高仙芝等人請求議和或者增兵的奏摺便是在那時抵達了京城。在那種情形下,玄宗即便想滅吐蕃想的發瘋,卻也無兵可派,只能同意議和了。
雖然議和了,玄宗心裡其實還是不要太痛快的。雖然王源等人議定的和議對大唐是極其有利的,但他總是心裡不得勁。接到議和的條款之後,太子李亨的一句話讓玄宗心裡更加的不痛快。那便是議和條件中吐蕃不願稱臣於大唐的那一條。玄宗本來就認為沒能沒了吐蕃甚為可惜,現在吐蕃人連稱臣都不願,這讓他非常的不滿。
於是,明白了玄宗心思的李亨在議論和議條款的時候指出了這一點,要求打回去重新擬定,必須要吐蕃人稱臣。此舉頓時激起了李林甫的反對。雖然李林甫揣摩出玄宗的心思,但這一次他可不能讓李亨透過了這個提議。一來朝廷的形勢確實不允許,二來那可是李亨啊,自己的死對頭啊,他說白自己必須說黑,絕對不能讓他冒頭出來。
於是乎雙方圍繞此事爭吵不休,乃至於最後已經不再爭吵於議和之事,而是互相揭短,掀各自的老底,在朝堂之上毫無底線的相互攻擊起來。
李亨這次也是豁出去了,他認為這一次自己是站在父皇這一邊的,最終父皇一定會幫自己說話。然而聖意難測,吵了三天之後,玄宗突然宣佈和議按照原定的條款批准,命人立刻傳旨王源等人訂立合約之後即刻退兵。
李亨有些發懵,他不知道父皇為何忽然又這麼做,將自己忽然弄得不尷不尬。但後來他很快便得知,是高力士和楊貴妃在陛下耳邊吹了不少風,陛下這才改變了想法。
高力士和李林甫過從甚密,楊貴妃自然是左相楊國忠的授意,兩大相國聯手之下,即便是父皇也不可能無視。明白了這一點之後,李亨極為憤怒和失落而且還感到了深深的恐懼。
憤怒的是,王源所答應的事情,要了自己幾十萬貫錢說要做楊國忠的工作,讓楊國忠不在同李林甫聯手對付自己。結果完全沒有起任何的作用,幾十萬貫餵了狗,連一點點的效果也沒有。王源膽大包天,這是戲弄到了自己的頭上。
失落的是,自己本以為這一次有父皇做後盾,但其實自己還是太天真。父皇的心自己永遠都摸不透,永遠都猜不準,自己像只猴子一樣跳上跳下,結果一無所獲。
而恐懼的是,這一次自己一反常態的作法會不會引起父皇的懷疑。父皇會不會認為自己平日的沉靜木訥是裝出來的,會不會對自己產生防備之心?更重要的是,這一次和李林甫當眾撕破了臉,私底下已經有人告訴自己,李林甫似乎抓住了自己的什麼把柄,準備恰當的時候公之於眾。李亨覺得這把柄便是羅衣門,這是自己的命門。如果李林甫得知羅衣門的存在而將之公之於眾,那麼自己便徹底的完了。
李亨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