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兄弟中,也就老三叔和四叔關係最好。
哪怕是成家立業以後,老三叔都沒少關照這位弟弟。
大人的態度也間接的影響到了他們。
譚震童年的很多時間,都是在四叔家度過的。
譚震一家離開的時候。
譚震看到爺爺還站在二伯家的屋簷下衝他揮手,臉上還帶著笑。
可是笑臉上分明透著陰鬱,似乎有滿腹的心事。
其實譚震也知道。
不外乎就是一些家長裡短,雞毛蒜皮的家庭瑣事。
一般人可能不覺得,可是作為一個大家長。
爺爺的肩上承擔了太多太多的東西。
有時候公平看起來很簡單,一碗水端平就是。
可是在貧瘠的小山村,又談何容易。
這或許就是爺爺鬱悶的原因。
以前集體經濟的時候,大家都是一起幹活,一起吃飯。
沒什麼可爭得,也沒什麼可以惦記的。
可是自從家庭承包責任制實行以後,這個大家庭就名存實亡。
雖然在村裡的叔伯長輩主持下分了家。
可是因為一些家庭瑣事也是經常鬧得雞犬不寧。
幾個伯母嬸嬸都不是省油的燈,還都是牙尖嘴利的主。
鬧起來雞飛狗跳是常有的事。
今天因為菜園的地界發生糾紛,明天又因為田裡的事情開罵。
小事雖小,卻也是煩不勝煩。
偏偏爺爺又是個悶罐子,有什麼事都喜歡藏在心裡。
這或許就是前世他因此上吊自殺的原因。
農村有句俗語:“娶了媳婦忘了爹孃,兒子是個白眼狼”。
小的時候,譚震不懂,大人說起的時候,只是覺得好笑。
現在看來,這不就是那個時代很多家庭的縮影嗎?
雖然不是所有的兒女都會在分家後會變得如此絕情。
但是在譚震所在的農村,很多老人在晚年都過得不是很好。
這或許就是人們常說的人性的蛻變吧!
譚震記得過不了幾年。
爺爺就會因為被二伯的辱罵導致心情鬱悶而上吊自殺。
爺爺是個要強的人,民國時期也曾是當地赫赫有名的一個人物。
只是因為年紀大了,身體日益衰弱,需要家人的照顧。
在生活中不免會有些不便,遭人嫌棄。
這個事情多了,老人自然也會有一些牢騷。
偏偏二伯也是個執拗的性格。
他覺得自己已經仁至義盡,你這個老不死的還牢騷滿天。
有的給你吃就不錯了,還囉裡吧嗦的。
結果自然免不了一頓辱罵。
爺爺是個愛面子的人,一氣之下,就做了傻事。
譚震記得爺爺去世後,奶奶就自己單過了。
或許就是因為兒子們傷了她的心。
她寧願自己單過,也不願再過那種寄人籬下的日子。
俗話說,種什麼因就結什麼果。
令人諷刺的是,若干年後,二伯也因為年邁體弱遭兒子的辱罵繼而上吊自殺。
都說天道輪迴,這或許就是報應吧!
兩年沒有回來,村裡也發生了很多變化。
多了不少新房子,也添了不少小娃娃。
譚震是小山村走出去的第一個“狀元”,也是第一個考上燕大的。
自然也是小山村人人追捧的物件。
大堂哥的親身經歷已經證明,讀書也是能成大事的!
這將來又是譚家的一個“大官”呀!
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