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實際行動彌補了學歷的不足,堪稱那個時代的教子模範。
嶽和,是一個比較雷鋒的好社員,雖然自己家裡生活也比較艱辛,但卻經常接濟生活更加困難的左鄰右舍(父和,能節食以濟飢者)。即便是遇到欠帳不還的,只要不是耍賴,的確因為揭不開鍋的問題,也一般會按照呆死帳自己給核銷了,很少因此而與人理論(世其財者不責償)。
有一天,隔壁的劉二孃來岳家借點下鍋的米。要知這劉二孃可不是一盞太省油的燈,曾經為了些許小事將“老和”說成是“笆上糞、屎裡蛆”,罵了個狗血噴頭。可“老和”居然跟什麼事情也沒發生過似的照借不誤。感動得劉二孃一副痛改前非、悔不當初的樣子;“老和,下次我罵你的時候,一定輕點”。
雖然對鄰居講究寬以待人,但嶽和對於兒子的要求也和今天諸多望子成才、望女成鳳的父母一樣,要稍高一些。
第1節 岳家有男初長成(7)
岳飛的母親姓姚,是岳飛生平中的第一個文化教員,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啟蒙老師。宋代農村沒有學前班,至於“掃盲班”就更別想了。姚氏(註明:由於萬惡的舊社會重男輕女現象十分嚴重,再加上還沒有“婦聯”當家作主,所以絕大多數女同志都被剝奪了擁有“姓名”的權力。因此,我們只能姑且稱其為“姚氏”)就用當時比較流行的《百家姓》來教岳飛讀書寫字,武裝其頭腦。由於買不起筆、墨、紙、硯,姚氏便以柳枝為筆、大地為桌、河沙為紙,教岳飛讀書寫字。
岳飛獲得文化知識的另一個途徑,便是“冬學”。所謂“冬學”,就是宋代農村在冬閒的十月到十二月,或有一些書生們為了證明“榜上無名、腳下有路”的道理,而自費開辦的學堂。上不起學的農家子弟可以在那裡讀《百家姓》、《千字文》之類的“村書”。 。。
第1節 岳家有男初長成(8)
當嶽鵬舉粗通點文墨之後,也養成了愛買一些暢銷書的好習慣。為此,岳母不得不每天揪著耳朵提醒他:“我說鵬舉啊!省點錢花,買的時候一定要學會砍價,如果不打折的話就買盜版的。”
據《宋史 岳飛傳》中記載:“少負氣節,沉默寡言,尤好《左氏春秋》、孫、吳兵法。”
當然,以嶽鵬舉的家境,不大可能接觸到《左氏春秋》、孫、吳兵法那麼名牌而且是正版的暢銷書,頂多能買到地攤上價格低廉的盜版已經算是很不錯了,就好象《功夫》裡少年周星弛花五塊錢買的那本用來維護世界和平的《如來神掌》一樣。不過,從岳飛在以後歲月風雲中軍事上的指揮藝術來看,無師自通的痕跡更為明顯。
第1節 岳家有男初長成——學文?還是學理(9)
岳飛長到十歲的時候,嶽和、姚氏為岳飛的前途問題展開了一場“pk”大賽。
一個雨過天晴、彩虹初現的下午,在岳家那還算寬敞,由木柵欄圍成的院落裡,擺了兩張不大的四方素木桌,外加幾個長條凳。從白髮蒼蒼的三叔公,到抹著煙燻眼妝的大姑姐,桌子旁坐滿了岳家東西“兩院”的二十餘口“議員”。估計是為了渲染討論的氣氛,姚氏特意按照招待“外賓”的禮節,在木桌上擺滿了小米粥、湯餅及麻油煎的環餅、*餅、梅花餅,還有爽口的醬漬榆葉和略帶甜味的醃桑椹等各種“非特色”小吃。
看到大家都到齊了,嶽和先自悶了一口“小燒”,然後以主人公他爹的身份,率先打破了沉默:“現在的社會風氣是重文輕武,為了讓孩子今後的人生多一點笑容和陽光,我建議學文。”
但,“女主人”姚氏卻從管理學的角度提出異議:“俗話說得好:“不值得做的事情也不值得做好,現在國家正是多事之秋,好男兒應當棄筆投戎、馳騁沙場,怎麼能夠整天搖頭晃腦去玩那些小資情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