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ram公司實施管控,只能透過董事會的操作,將ram生態系統授權給騰訊集團,由騰訊旗下的晶片公司設計智慧手機晶片,再由中芯集團流片生產。
現狀是殘酷的,中芯集團的技術並不具備優勢,相比之下,臺積電已經擁有45奈米技術,而英特爾更是推進到32奈米。
中芯呢,90奈米的技術都是來自於臺積電,最糟糕的裝置需要進口,一旦臺積電在美國的訴訟成功,美國法院下令對中芯集團實施技術封鎖,禁止進口美國的裝置,同時波及到歐洲,那簡直是末日般的結果。
雖說國產裝置能夠達到0。14微米的標準,但是,良品率很低,僅能用於軍工產業,哪怕是對軍品晶片的需求,最好也是用中芯的90奈米技術平臺生產,只不過是偷偷生產,不予公開而已。
2008年7月,美國金融危機的陰霾已經浮現。
徐家大致完成了多筆交易,在高價位沽售高科技股和資源股證券,換取流動資本,手握400億美元的現金流,卻無法對臺積電實施鉗制,也無法解決國內晶片產業的問題,這大概也是一種無奈的悲哀。
講真,從2001年到2008年,徐家和華銀財團在中國晶片產業的投資是獨樹一幟的,幾乎是以一己之力推動這個行業的發展,從裝置到工藝,從設計到封測,以及基礎的人才培養,教研結合,全產業鏈的推進。
8年時間,8年抗戰啊。
華銀財團在晶片產業的總投資超過1200億,其中700億注資中芯集團,200億投入京東方,220億投入朗科電子,其餘在人才培養、裝置攻克等等周邊區域,也有將近百億規模的投資。
在此之外,徐家也累計拿出兩百多億。
雖然這些投資主要是信貸,透過旗下控股的多家銀行向三大半導體公司提供超額信貸,支援三大公司的發展,徐家和華銀財團本身也承擔著巨大的擔保風險。
這麼多的資金流,投到什麼地方不賺錢?
現在,中芯是賺錢,至於是怎麼賺的,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京東方和朗科電子是絕對不賺錢的,徐家、華銀財團和國內科研院所合資創立的那些裝置製造公司,全體賠錢,一年投入幾個億,賣不出一套裝置的情況很普遍。
如果有人覺得這麼多資金很誇張,誇張個屁啊,總共算下來不過是185億美金,而英特爾、三星在半導體領域,每年的科研投入都不低於30億美金。
英特爾、三星、臺積電,這是三大晶片製造商。
這三家都不需要研究裝置,只需要專攻生產和控制技術,華銀財團不僅有巨大的技術鴻溝差距,還要同時攻克裝置的難關。
這才叫痛苦。
不幸中的萬幸,中國被封鎖的時間太久,雖然技術不怎麼樣,好在是什麼都有,整個半導體工業的全產業鏈,全部都有,以生產一枚計算機晶片為例,整個流程所需要的四十多專業裝置,國內都有對應的科研院所專攻一個領域。
大家湊一湊,也能獨立於歐美體系,自成一體,就是技術差一點,搞不了45奈米的,0。14微米的工藝還是能實現的——這當然也是和徐家、華銀財團過去八年的鉅額投資有關係。
徐騰其實也不指望推翻英特爾,能將臺積電、三星推倒,能讓華銀財團躋身半導體產業的世界三巨頭席位,他已經心滿意足。
所以,華銀財團這段時間正在和amd公司洽談合資,因為amd公司有x86的授權專利,臺灣的via公司也持有x86授權,但這個授權到2018年就會失效,具體如何延長授權都是未知數。
透過扶持amd,弱化英特爾在晶片領域的壟斷地位,主力推進手機晶片和gpu、儲存晶片,gpu圖形晶片和儲存晶片都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