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搞過,連每年遴選宮女的次數和數量也降到了最低。
再次是勤奮好學。皇帝啟蒙很晚,但登基後從未停止過學習。不管多忙身邊總會有書籍伴隨,閒下來就會觀看,看不懂就找人問。且允許侍讀、侍講、侍書們有不同見解,從不用皇位壓迫學問,錯了就是錯了。
然後是聰慧異常!拋開那些奇技淫巧不談,忽略掉蛛蛛爬一般的字型和狗屁不通的詩詞造詣。總體上講皇帝還是非常博學的,尤其在數術、天文、歷史、道學和理學方面有著極強的天賦。
有時候皇帝提出來的理論,即便翰林院編撰和學士們聽了也如醍醐灌頂、豁然開朗。當然了,如果能把其中離經叛道的部分去掉就更完美了。
最後是勤政愛民。每次皇帝和朝臣們鬥得伱死我活,不管起因是什麼,最終總有一個事情是恆定的,那就是讓利於民。
這位從小生長於深宮且二十歲之前從來沒出過皇城的皇帝,不知道為什麼特別能體會民間疾苦,做所有決定之前都會先問一句:對民眾們有沒有好處?
如果有馬上就會認真考量,很大可能予以支援。如果沒有,這件事大機率會被擱置甚至反對。當然了,商人除外,皇帝不光重視百姓的感受還特別忠愛商賈之術,包括治理國家。
朝臣們私下裡認為這種思維模式很可能來自於從小不被父皇看重,被迫生活在冷宮之中,過早也過多嚐到了人間冷暖。
不管這種猜測是否有道理,翁正春都認為景陽皇帝總體上算個好皇帝,能把百姓生死時刻放在心中,就算再怪又能壞到哪兒去呢!
也正是出於此種認知,他才在原則上認同為皇帝效力為正確選擇,並在數次選邊站隊的時刻堅定保持了守序中立。
實際上不光翁正春,在有資格參加早朝的幾百位京官當中,對皇帝和新政,有相當一部分官員也抱有差不多的態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