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已想好,印愛卿,朕打算任命新投效我軍的韓靖,你們在軍務院也都見過,韓靖年紀雖小,但武藝高強,有萬夫不當之勇,卻極具可塑性,朕令其出任獨立廂副指揮使一職,廂指揮使暫且由印愛卿你自行先兼任。”
“是,陛下。”
印應雷足智多謀,但不諳武功,韓靖通曉武藝,卻疏於兵法,因此我讓韓靖跟隨印應雷,一來可以保護印應雷,二來我也希望韓靖能夠師從印應雷,從單一的猛將成為文武雙全的統帥。
當天夜裡,我在集英殿宴請了傑瑞。波羅從外國招募回來的人才們。
這二十多人中,有三人覺得不適應宋朝的生活,提出了想要返回威尼斯的請求。這在年前的奏摺中我已經看到,所以很爽快地便答應了三人的請求,並提及,我朝的第二次遠航會在今年的三月末四月初,他們可以搭船離去。
在第一艘神州號鉅艦打造出來後的一兩年間,朝廷直屬的造船廠又接連打造出兩艘類似的鉅艦,分別命名為“華夏號”和“中華號”。這三艘鉅艦我全都撥給了水師,華夏號、中華號我打算先在北海艦隊中服役,而原先的那艘鉅艦神州號我則準備讓它繼續承擔出外航海的任務。
在我宣佈完此訊息後,陪同的文天祥道:“陛下,此次遠航,阮思聰大人無法離開,不知何人可以為首擔當?”
“朕也沒有考慮過,宋瑞,你有合適的人選嗎?”
坐在我另一邊的賈似道見文天祥搖頭,笑道:“陛下,臣舉薦一人。”
“是嗎?師臣,何人?”
“陛下,此人名叫楊發,是上次遠航時阮思聰的助手之一。”
“楊發?”我想了想,似乎並不熟悉,“師臣,詳細道來。”
“陛下,楊發祖籍福建,後遷居兩浙東路,也就是今日之浙江省,曾任利州刺史,殿前司選鋒軍統制官,後在樞密院擔任副都統,一直分管水師裝備,對於我朝水師各類戰船的效能十分熟悉,在神州號首次遠航時擔任戰船的首席舵手,據楊發言及,其先祖曾跟隨徐兢在宣和(1119…1125年)年間出使過高麗,他們楊家自稱為航海世家。”
徐兢我知道,在閱讀顯文閣的資料時,我見過徐兢的記載,此人在1123年奉旨出使高麗,在回國後的第二年,將其所見所聞編成了一部圖文並茂的“圖經”,這部書中,徐兢除了記載有高麗的風土人情和典章體制,還詳細記錄了大宋與高麗之間的航海路線,只可惜這本圖經在靖康之亂中遺失,否則就應該是我國最早的航海日誌了。
至於賈似道所說的楊發,我卻毫不知曉。
歷史上確有此人,楊發,浙江人,後降元,其子楊梓,其孫楊樞,一門三代均從事海上貿易,亦官亦商,元朝時期的“官本船”制度就是由楊家提出的。只不過,在輕商的古代,楊家三代對於我國航海事業的貢獻並不入朝廷和史官的法眼,如果他們不是官員,估計其航海事蹟也就無人會去記錄了。
“師臣,朕有空時見見這位楊發。”
“是,陛下。”
一年來,集英殿中的這批外國人基本上都學會了中文,當然,他們的語調大多和傑瑞一樣,即便是當中說得最好的尼娜也毫不例外。
克里特、漢斯等人紛紛來到近前,舉杯向我敬酒,並按西方人的禮節,向我祝賀新年快樂,唯有已經加入大宋籍併成為朝廷官員的尼娜女士是按照宋朝的君臣跪拜之禮來向我行禮祝賀的。
在這些人中,最讓我滿意的是克里特、漢斯和尼娜三人。
克里特帶來了西方精細的機械加工技術,使得火器的重量和精準度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同時,在雲伯飛、完顏天雷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滑膛槍的研製也有了進展,雖然還沒有成功,卻讓我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