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直清白地做官,到哪裡去不會被多次罷黜?沒有正義感的做官,那又何必離開自己的國家?”孟子說:“柳下惠被免了官也沒有怨言,窮困了也不顯出可憐的樣子。”柳下惠在當時不被任用,沒有怨怒,處於落魄境地,也沒有可憐的樣子。他明白要做一個清白正直的人,勢必會遭到邪惡勢力的嫉恨,而使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失。但即便是個人利益遭受損失,也不能放棄自己的主張,所以能夠坦然對待自己所處的環境。
康熙即位的時候,剛剛8歲。按照順治皇帝的遺詔,由四個大臣輔政。其中一個叫鰲拜的老前輩,仗著自己掌握兵權,欺負康熙帝年幼,獨斷專橫。別的大臣和他意見不合,就遭到排擠打擊。
清王朝進關後,用強迫手段圈了農民大片土地,分給八旗貴族,鰲拜利用職權擴大佔地面積,還用差地強換別人的好地。他這樣搞腐敗,還不許別人有看法,誰反對他,他就誣陷人家大逆不道,給處死。
康熙14歲的時候,開始親自上班辦公。這時候,另一個輔政大臣蘇克薩哈和鰲拜發生爭執。鰲拜懷恨在心,勾結同黨誣告蘇克薩哈犯了大罪,奏請康熙把蘇克薩哈處死。康熙不肯批准。鰲拜在朝堂上跟康熙爭了起來,大吵大嚷,很不像話。康熙非常生氣,但考慮到鰲拜勢力不小,只好暫時忍耐,把蘇克薩哈殺了。
從此,康熙決心除掉鰲拜。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幾歲的貴族子弟擔任侍衛,這些少年個個長得健壯有力。康熙帝把他們留在身邊,天天練摔跤。鰲拜進宮,常常看到這些少年吵吵嚷嚷在御花園裡摔跤,只當是孩子們鬧著玩,一點不在意。
有一天,鰲拜接到康熙命令,要他單獨過來商量事情。鱉拜像平常一樣大模大樣地走向老總辦公室,忽然一群少年擁了上來,圍住了鰲拜,有的擰胳膊,有的拖大腿。鰲拜雖然是武將出身,力氣也大,可是這些少年人多,又都是練過摔跤的,鰲拜敵不過他們,一下子就被打翻在地。任憑他大聲叫喊,也沒有人搭救他。
鰲拜被“雙規”了,康熙命令下屬立刻調查鰲拜的罪行。大家都認為,鰲拜專橫跋扈,擅殺無辜,罪行累累,應該處死。康熙卻從寬發落,只把鰲拜的官爵革了。
康熙用計除掉了鰲拜,朝廷上下都很高興。一些原來比較驕橫的大臣知道這個年輕的老闆厲害,也不敢在他面前放肆了。
康熙不除鰲拜,他將來的日子不好過,晚動手,不如早動手,早動手,螯拜以為他還是個口尚乳臭的孩子,不防備,成功的機率大得多。結果正是這樣。這樣的少年後來把一個龐大的國家機器執行得故障少、效率高,是必然的。
為人處世,尤其對於重要事情,你患得患失,揀最有安全係數的事幹,拿著經驗當旗幟,這樣雖沒失前蹄,可後蹄卻被攔馬繩絆住了。
自然界中萬物的變化,有盛便有衰;人世間的事情也同樣如此,總是有得便有失。你掌握規律,把握機會,該出手時一定要出手,否則“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悔之晚矣。《論語》中記載孔子的言論:“愚鈍的人可以讓他做官嗎?如果讓這樣的人做官的話,還沒有得到官位的時候,害怕得不到;做了官以後又怕失去。既然怕失去官位,那就什麼都做得出來。”同樣庸人在沒有得到富貴與權力的時候,就害怕得不到;得到富貴與權力的時候,則又惟恐失去。
患得患失的人總把個人的得失看得過重。人生百年,貪慾再多,錢財再多,也一樣是生不帶來死不帶走。處心積慮,挖空心思地巧取豪奪,難道就是人生的目的?這樣的人生難道就完善,就幸福嗎?重個人的得失,這樣的人變得心胸狹隘,斤斤計較,目光短淺。如果你將個人利益的得失置於腦後,便能夠輕鬆對待身邊發生的事,遇事從大局著眼,從長遠利益考慮問題。
禍往往與福同在,福中往往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