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何打算?”陳奇策嘆了口氣,擺手道:“我生是大明的人,死是大明的鬼,朝廷要沒了,我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先帝能在煤山殉國,我陳奇策又何惜這老軀。”
胡德玉見陳奇策誤會自己的意思,忙要勸說,卻見周士相開口說道:“老將軍切勿悲觀,事情還不至此。在晚輩看來,孫可望真要和西寧王兵戎相見,最終失敗的一定是他,而不是朝廷和西寧王!”
“周千戶何以如此肯定孫可望會敗?”
胡德玉有些詫異周士相何以如此肯定孫可望會敗,畢竟孫可望所部乃明軍最大的主力,有20餘萬人,而李定國的兵馬不過4、5萬人,兩者實力相差數倍,單從地盤和兵力來看,李定國基本上沒有贏的可能。周士相卻站出來說孫可望必敗,李定國必勝,這有些讓人一時難以接受。
“大義!”
周士相很自信的看著眾人,擲地有聲道:“因為大義在朝廷,所以孫可望必敗!”(未完待續。)
第二百五十四章 廣西
歷史告訴周士相,孫可望沒能打得過李定國,反而眾叛親離,最終投降清軍,引清軍入四川、貴州,從而徹底葬送南明。而他的對手李定國則作為明末的漢民族英雄彪炳史冊,為後人所敬仰、所懷念、所唏噓。
孫可望明明地盤比李定國多,兵馬比李定國多,部將也比李定國多,同為大西軍的孫部戰鬥力更是不比李定國部低,但為何失敗的偏偏是他?
兩世為人的周士相畢竟不是歷史學者,他無從詳細探究孫可望的失敗過程及具體原因,但他清楚一點,那便是人心不在孫可望身上,大義也不在孫可望那邊。
名義上仍被永曆朝廷所擁有的地盤有云南、貴州、廣西大部、湖南一部、四川一部、廣東沿海部分以及閩、浙沿海地區,這些地盤包括被孫可望控制的地區都是尊奉永曆帝的,哪怕是不聽調、不聽宣的閩、浙沿海魯王朱以海系和鄭成功系也都是遙奉永曆為正朔,清廷也是一直視永曆朝廷為明朝的正統延續。
當年李定國兩蹶名王時,順治便是想以江南土地全給永曆做為明清劃江而治的談判條件。由此可見,永曆朝廷所代表的南明正統觀何等的深入人心,遠不是流寇出身的孫可望所能代替。
若孫可望真的取永曆自代,第一個不服的便是各省的明朝官員,他們能接受聯順抗清、聯西抗清,卻絕不能接受一個並非朱家子弟的新皇帝誕生,更何況此時正是明清相爭,決定漢家氣數的最後時侯。在這節骨眼鬧出漢民族最後抵抗力量的自相殘殺,無疑是提前結束還能殘喘苟延幾年的南明政權。讓人無奈的是,即便孫可望失敗了。南明還是沒能撐住,李定國艱難支撐了五年,終是無力阻止大廈傾倒,自己也忠魂埋骨邊陲之地。
孫可望的可恥不在於他想取明自代,有野心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野心遭到打擊後。孫可望竟然投降清廷當了漢奸!做為一個長期領導大西軍,又受封秦王的大人物,他的降清對於南明軍心士氣的打擊巨大,由此造成的損失更是難以用金錢衡量!
正是因為孫可望的降清,清軍才能瞭解南明的虛實,也讓大西軍出滇後在各處戰場針對清軍的防線全部崩盤,清軍幾乎是沒什麼損失的就奪取了他早幾年想取而不得的南進要地。
每想起此,周士相都恨不得將孫可望活吞生剝!
眼下,他無力干涉孫、李相爭。也無力改變孫可望投敵,但他卻能讓局面不致於崩塌得那麼快。他要影響這個歷史程序,在新會,他做到了,接下來,他要做得更多。
……
孫可望不得人心,他的部下也不會跟他一條道走到黑,更不會跟大西軍四雄之一的李定國為敵